在广州这样一个人口复杂的一线城市,民众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做到心理问题早防早治,与民众最为贴近的社区医生成了最佳桥梁,一个民众与心理专家沟通的平台正在搭建中。
昨日,由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卫生局、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和新快报联合主办的“广州市百名心理医生进社区”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中将培养一百名社区心理医生,并开通数个心理咨询平台。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党群办主任蔡键、新快报总编辑陆扶民和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伍岳琦等嘉宾先后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对该活动寄予厚愿。
该活动将为广州地区1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培训100名医疗卫生人员作为心理服务人员,以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心理卫生服务能力。而培训早在前日就已开始,由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黄铎香副教授率专家团授课。
与此同时,活动还将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开展心理卫生咨询、义诊和培训等活动,设置日常心理健康专栏,为群众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为辖区居民进行免费的一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测评。除此之外,市民还可拨打“移动心灵服务专线”——81899120或通过“139说客”接收“移动心灵服务短信”,享受24小时全方位“贴身”心理卫生服务。
广州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3万
困难群体最需子女教育方面心理辅导
特殊的家庭环境,拮据的经济收入,社区困难群体对心理医生的渴求比其他人更强烈。
来自市残联的数据显示,广州精神病患者目前超过13万,而除7万多名精神残疾人外,其余近7万人则是有精神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极有可能恶化为狭义范围内的精神病人。
不怕穷就怕人格扭曲
“穷一点没关系,我最大的担心是孩子不能正确看待困境,形成扭曲的人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低保妈妈表示,因贫寒遭受同学歧视,自己的儿子性格怪异,甚至有仇视富家子弟的倾向,“有同学笑他捡衣服穿,他回来说,那些穿名牌的同学都没好下场。”
同样的担忧困扰着几乎所有经济窘迫的困难人群。荔湾区一位低保父亲告诉记者,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他的帮助已确保全家人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上还是一片空白。“我担心被人歧视,不敢与人来往。孩子也一样,几乎没有朋友,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他说,看到孩子沉默寡言,他非常担心,甚至想花钱找心理医生介入家庭教育,“打听一下才知道,一次交谈按钟收费,我根本付不起钱。”
记者了解到,在困难家庭中,至少有六成父母渴求心理导师介入子女教育,因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他们虽对子女出现的异常情况忧心如焚,却无力修复和改善。
活动还需专业机构加入
市残联康复处负责人梁炬昨日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对“百名心理医生进社区”行动大加赞赏。他说,广州市残疾人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总人口激增的情况下,肢残人总数变化并不大,而精神残疾者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统计的5000多人上升至如今的13.47万人。“经济发展迅速导致社会人心理落差加剧,所以广州市精神残疾人数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梁炬说,工业化程度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成正比,迅速发展的经济导致竞争激烈,高压下的精神紧张必然引发疾病。
“如果没有专业机构加入作载体,活动难以覆盖整个社区居民。”梁炬指出,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信息来源少,若不借助社区义工机构或服务中心,很难让他们了解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专家意见
心理疾病不等于精神病
心理学专家呼吁消除偏见尽早诊治
“心理疾病并不等于精神病,更不等于‘神经病’,大家千万不要存在偏见,产生误解。”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黄铎香副教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都市人普遍会出现一些情绪障碍或心理障碍的症状,只要及时诊治,绝大部分都能治好,但若延误发展成为重度精神病,便难以治愈。
从事心理工作20多年的黄铎香,曾治愈了无数的病人,不过,在深感安慰和自豪的同时,他也会为一些病人的延误治疗而耿耿于怀。“两年前有一个30多岁的病人来找我,我发现她整个人都变得呆呆的,别人和她说话也没有什么反应,已经是重度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了,问及她为何没有及早治疗,陪同她一起来的亲戚说,好几年前她曾去中山三院精神科看过一位姓黄的医生,我一翻查,才想起这个病人曾经来看过我。”黄铎香回忆道,当时那位病人是由父亲陪同前去看病的,病征为出现幻听,易怒,总觉得别人在议论她。黄铎香说,那病人最初来找他时,只是很轻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只要稍吃点药治疗就可以控制好。但当时她父亲说女儿没有病,只是因为还没找到工作,于是拒绝治疗,带女儿离开。
说到这里,黄铎香叹了口气说,如果当初我能够坚持劝服她的家人,病人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的程度,“到她再来找我时,我想帮她治都已无能为力了,只能转到精神病院去了。”黄铎香说,这个个案让他深深体会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如果大家都能够在一些初期病征出现时,积极地去心理科治疗,就可以避免发展成重度的精神病。
黄铎香最后特别提醒,一般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失眠、焦虑、多疑、幻觉等症状便可以诊断为相应的心理疾病,就应该要接受治疗,“今后居民如果发现自己有相关症状,不妨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心理卫生人员聊聊,在他们的引导下,尽早进行相应的诊治。”
个案
兰姨
特困单亲妈妈,儿子上初中
想了解他心里想什么
兰姨生活勤苦,儿子是她生活重心,她最大的担忧不是缺衣短食,而是对儿子的教育。
兰姨说,儿子9月份就读初三了,性格较叛逆,不愿意与她交流。“小时候很听话,上初中后就变了。”兰姨连与儿子接触最亲密的同学都没见过,这让她很难受,“谁知道会不会学坏?我也常与他聊天,想了解他心里想什么,但他总是爱理不理。”金花街社区有活动,儿子也从不参加。兰姨说,真希望有人帮到孩子,哪怕是聊聊天也好。她自嘲自己“没文化”,难免儿子不理她。得知社区将建心理咨询室,并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她非常开心,“真是一个好消息!好期待!”但她又很担心儿子不肯去,希望心理医生可以入户辅导。
李先生
金沙洲低保户,两儿子上小学
很担心但没法纠正他
妻子去世后,李先生开始带着两个儿子生活。虽然生活起居能照顾得妥妥当当,可是儿子的教育问题,却常让他陷入苦恼。
“大儿子很怕陌生人,小儿子就很好动。”他说,大儿子9月份升读五年级,十多岁了,却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即使与人交流,也从不敢看对方的眼睛。“我很担心,但没办法纠正他。”小儿子与哥哥则全然不同,一分钟也难安静,这同样让李先生烦恼,“说什么都没用,就是静不下来。”
他常常希望有心理义工能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自然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谈及社区配备心理医生的活动,李先生欣喜异常,“如果能加上文化课的辅导,就更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