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 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除却春节外,团圆的内涵与氛围最为浓厚的便是中秋了。团圆是极为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就深情地写道,“月是故乡明”。千古以来,这一有违物理常识的诗句,反而给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更多的共鸣。
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每年的中秋都会有3天的假期。面对小长假,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却是就近出游,而不是回家团圆。
平心而论,当今的青年一代,相较于他们的父母一辈,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这种淡漠,既有源于交通发达、联系便利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青年一代向往独立生活、向往大城市生活的主观原因。从大学时代开始远离家乡,本科毕业需要四年,硕士毕业需要七年,如此长的一个时间段,使得这些生长在小县城、求学于省会城市、拼搏在大城市的青年一代,很难再对落后的家乡记得住乡愁,很难再对自己的家产生强烈的依恋。母亲的一桌好菜、父亲的一些叮咛,不再像过去几代人那样成为一种归心似箭的动力。而工作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平日里总与父母相见,难得的小长假更成为了他们出行的理由。
抛开个人原因,我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对我们节日氛围的营造也不够用心,尤其是媒体,对公众的心理引导也显得精力不足;为数不少的媒体大都是在节日期间编辑刊发着“小长假出游攻略”一类并不属于大众百姓生活的小众内容。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时刻不能忘记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不能仅是少数的主流媒体在温情地讲述节日的来源,传统的庆典,更应该引导微博微信等在青年一代中使用广泛的新媒体讲述我们的节日,勾起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浓浓乡愁和思家之情。
其实,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黏性是巨大的,巨大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的媒体稍稍用心,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就拍摄了一组以回家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回家”画卷。在非洲支援建设,几经辗转,从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回到白雪皑皑的东北老家的儿子;相隔海峡两岸,终于在垂暮之年落叶归根的古稀老人;穿越冰天雪地、经历多少个朝阳夕阳结伴骑行摩托回家的农民工朋友们……这些广告一经播出,便给了人们极大的心灵触动,即便在青年一代群体中也是好评如潮,赚足了热泪。“团圆”是我们的“中国心”,是我们骨子里难以抹去的基因。尽管我们的节日可能在经济转型、各种思潮碰撞的社会变革期遭受冷落,甚至难以得到青年一代的认同,但只要我们不忘根本,注重引导与营造,属于我们的节日氛围终会回归。
尽管也有不少游子“好久没回家,不是不想家,只想让父母早点享享清福,早点看看城市的繁华”,但是就像钱锺书曾谈到的,“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就从这个中秋开始,节日里,还是同家人一起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吧。你终会发现,来来往往,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梁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