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烈士牺牲30周年的回眸与思考
张华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四军医大学空医系学员张华离开我们30年了。
1982年7月11日,他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献出年轻的生命。光明日报1982年8月5日在头版报道了张华的感人事迹,同时配发编者按,高度肯定这是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同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又发表长篇通讯《新一代的理想之歌——记当代优秀大学生张华》。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叶剑英元帅为他题词“新一代的理想之歌”。在2009年度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张华又以高票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他的英雄行为,曾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掀起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大碰撞,有力回答了潘晓发出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人生疑问,使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青年一代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树起了一座时代丰碑。
30年来,作为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代表,张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激励着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今,面对社会上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弘扬张华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做什么人”
富有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当代青年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
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在于他们志存高远,为信仰矢志不渝。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张华精神的灵魂。张华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真正有抱负的青年,他必定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地活着”。为此,他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用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塑造人格,时时处处践行庄严承诺,让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自己身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渗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某些党内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形势下,一些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信念动摇、信心缺失的问题。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了疑问,认为共产主义太虚、太远,是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式理想;有的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疑惑,担心社会主义旗帜扛不久、走不远,片面推崇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的对共产党领导产生疑虑,怀疑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盲目赞赏西方的“三权分立”、“议会政治”,使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青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历史传统。与时俱进弘扬张华精神,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他们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成熟与清醒、政治上的合格与坚定,把思想行动真正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共同意志、共同追求上来,让青年一代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
揭示“怎样做人”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青年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
英雄魅力之所以永恒,在于他们以德立身,把求真、扬善、唯美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完美的人格修养,是张华精神的基石。张华烈士生前好学向善、追求进步,他在中学读书时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农场劳动时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知青,在部队服役时是一位团结友爱的好战士,在军校学习时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员,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始终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诚信缺失、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等严峻的道德建设课题,诸如对车轮碾压下小悦悦的见死不救、对晕倒街头老人的见危不助、对公共场所违法犯罪行为的见恶不为等社会现象,给青年一代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就是要把弘扬张华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中,自觉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等优良品德发扬光大;渗透到社会风尚的塑造中,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知荣辱、明是非、献爱心,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诠释“为谁奋斗”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英雄事迹之所以先进,在于他们胸怀天下,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张华精神的内核。张华在日记中写道,“为人民的事业而献身,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德和党性”,“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当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无论是在学习训练上,还是在服务社会中,都能坚持做先锋、当模范,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建设之中,用党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尺校正人生航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日益显现,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年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出现自我化、自私化、自由化的倾向和问题。有的自我陶醉,脱离社会实际,片面自我设计;有的我行我素,追求个性张扬,盲目推崇自由;有的唯钱是图,物质利益至上,精神世界空虚,甚至出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价值表达。
与时俱进地弘扬张华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有用之才,就是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大力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服务本领,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就是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印证“军人本色是什么”
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英勇善战、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是革命军人永远不变的优秀品质。
英雄壮举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们舍生取义,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生死关头敢于牺牲。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是张华精神的特质。张华当战士时抢救过落水儿童,当学员时与公共汽车上的小偷英勇搏斗。作为革命军人,他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军人品质,诠释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军人本色,为几代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可敬可学的革命军人形象。
30年后的今天,以谢国江、沈星、高铁成为代表的新一代军人,为了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用行动乃至生命一次又一次书写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青春赞歌,向世人展示了“使命高于生命、用生命践行使命”的军人特质。作为张华精神传人的第四军医大学,在执行重大任务中,形成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华山抢险精神”,报效国家、敢于牺牲的“自卫反击战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抗击非典精神”,生命至上、使命至诚、医术至精、意志至坚的“赴川医疗队精神”,精准胜于一切、英姿靓于一切、意志坚于一切、团队高于一切的“三军女兵方队精神”,为张华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主任殷志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