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到黄石市慈云助学服务中心,从秉承“钱,要给需要的人用才有用”的菜贩陈树菊到新疆 “草根慈善家”阿里木,近几年,在我国慈善事业中出现了一个“新物种”——来自民间的、大众自发的个人慈善或慈善组织,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草根慈善”。“草根慈善”使献爱心不再是一些富人的行动,更像是一个微笑,任何爱心人士随时随地都可送出一份关爱。
产生源于使命
专家认为,“草根慈善”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并非偶然。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创始人、主任吕朝认为,“草根慈善”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苦难、对弱势群体的“不可遏制的同情”。而近年来社会频发的灾难事件,无疑成为“草根慈善”迅速壮大的一支“催化剂”。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决定了需有相应规模的社会服务体系与之相匹配。而目前国内只有约2000家慈善基金组织,他们承载的慈善事业仿佛是“用小碗盛江河之水”,其数量和规模距实际社会服务需求相去甚远。
发展需要呵护
近年来,草根组织的发展日益活跃,然而各种困扰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大部分草根组织达不到组织注册的要求,其合法身份难免遭到质疑。很多草根组织的资金来源缺乏保障,生存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埋怨情绪,都无疑成为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的障碍。”王振耀表示。
“草根组织内部项目管理和设计较弱。在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社会较高的期望值。以及整个薪酬体系偏低,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都是阻碍其发展的明显问题。”吕朝说。
记者调查时发现,诸如身份认同困难、公信力不足、筹款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是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而其解决不仅需要草根组织的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支持。
对于政府,一方面,可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降低社会组织的注册门槛,建立组织注册的快速通道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应通过知识普及让全社会都认识草根组织,了解其社会功能。民间组织有了“合法身份”,在慈善活动的开展中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
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可考虑采取一些扶助措施。如可以提供慈善方面的培训、必要的资金;为社会组织提供低收费或免费的办公场所;制定吸引人才政策等。
监管必不可少
专家指出,“草根慈善”在组织注册一定程度上的“松绑”,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的监管。
制定管理标准和行业准则来规范草根组织的行为和活动,对于降低因偶发问题而引起整个草根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危险,也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率先对草根社会组织的注册和扶植有了很多政策上的重大突破,如取消业务主管单位、放宽注册条件等。专家认为,在目前一系列利好条件的推动下,“草根慈善”正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