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好人"启示录:
瑕疵不掩善心 人人皆可能成好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做一个好人,也就是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有良知、有操守的人,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梦、普通纯洁的梦、合乎伦理的梦、顺应社会的梦。好人梦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根深蒂固的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涵。中国人的梦不仅包括追求幸福生活的梦,而且包括成为一个好人的梦。唱响中国梦,就是要同时唱响好人梦。几年来,沧州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做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履约践诺、孝老敬老、文明有礼的沧州人。从“沧州好人”典型宣传评选,到“好人之城”公民道德工程,做的就是中国梦包含好人梦、好人梦进入中国梦的大事情,做的就是让人的善良本性充分张扬,更多的人争当好人,好人受人尊重的好事情,就是让好人梦想成真。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包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价值导向。这种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社会伦理,基于民族的文明传统,基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基于文化的价值建构,基于交往的通行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好人、呼唤好人、塑造好人、催生好人的时代。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就是:“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好人的内涵和定义并不复杂,最无愧于、最适合于人的本性,就是好人。当然,这里所说的人的本性,不是人的动物性,不是人的自私性,而是新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化的人的本性。“沧州好人”的涌现,正是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普及在深化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在成熟在提升的样本。“好人之城”的建设,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自觉,是对好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把握的理论自信。
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学不学好人,当不当好人,赞赏不赞赏好人,有没有好人梦,在一些人那里确实成为一个问题。有的不想当好人,认为好人太累;有的不愿当好人,觉得好人挺亏;有的不屑当好人,以为好人特傻;有的不敢当好人,特别是不敢当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的好人,总怕好人受害。一些人重利轻义、重才轻德、重技轻道,并不把好人作为人生价值和行为楷模。因此,很多普通的、通常的、基本的道德行为,例如路遇老人跌倒扶一把,却成为一件需要鼓励、需要勇气的事情。种种现象表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从倡导好人道德做起,好人道德与公民道德是一致的,一个好公民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就是一个好公民。我们鼓励人们成为能人、名人、富人,但任何人要成为受社会尊重、受法律保护、受舆论支持的人,首先就要做一个好人,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成为榜样。沧州的好人工程,是在认认真真地夯实公民道德工程的基础,是在实实在在地从弘扬社会正气、匡正不良风气抓起。没有这些基础建设,很难建起社会主义的道德大厦。
好人不是完人、不是神人、不是圣人,好人大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老老实实的人、兢兢业业的人。人不一定皆为舜尧,人却可能皆成好人。即使是有缺点之人、有过失之人,也可以瑕疵不掩善心、改过错而从善。呼唤好人精神,将好人平民化,就是在全社会全体人民中树立一种人人可以做到、人人可以达到的道德标准,让好人成为最为普遍的人、绝大多数的人、随处可见的人、就在身边的人,让好人梦成为每个人的梦。芦山抗震救灾,我们不能亲赴一线、没有当志愿者,但我们对同胞的遇难、痛苦和困难涌出同情之心,这就是好人之心;沧州一位女士甘愿自己和孩子在大雨中挨淋,却把雨衣披在素不相识的老人身上,这就是好人之情;沧州30多名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一起追击并抓获犯罪嫌疑人,这就是好人之举。建设“好人之城”就是要在一座城市培育一种好人文化,不仅人人尊重好人,而且每个人都自尊自重心中的好人情结;就是要在一个地区倡导一种好人价值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收入有多少、职位有高低,但只要做一个好人,就是一个值得学习、享有声誉、受到尊重的人。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让好人梦想成真,既是个人的美好愿望和自我责任,更是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公共责任。沧州做的工作就是培植有利于好人生存生长的土壤,就是营造保护好人、鼓励好人的氛围,就是建立好人好报、奖善惩恶的机制,不让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贯彻得如何,关键就看讲道德、守道德、提升道德的人的状况。好人大行其道,必然标志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健康向上。好人不一定都是先锋队成员,但好人的标准应该成为先锋队成员的基本要求。社会先进分子都是好人的样本、群众的楷模,就会让好人蔚成风气,让好人梦引领民心,让“好人之城”遍布全国。(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