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评论:弟弟没人管 只能姐姐抱?
2012-02-14 21:20:4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39次 评论:0
评论:弟弟没人管只能姐姐抱?


  10月21日,一张《弟弟要睡了》的照片被众多网友转发,许多人称感动得想哭。照片是关于一对农村小姐弟: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约摸七八岁的小姑娘,怀抱着一个大约一两岁的小孩,背景则是正在上课的小学课堂。配图文字是“因为小弟弟闹困,正在听课的姐姐急忙抱起他。”据摄影师卢七星介绍,女童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爷爷奶奶要干农活,所以这个女童才带着弟弟上课的。因营养跟不上,小男孩的头看起来比较大。(《潇湘晨报》)

  更刺痛人心的是,负责当地支教联络的一位老师说,这个女童所遭遇的困窘状况,在这座苗寨十分普遍。留守儿童令人心酸的生存现状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再次被刺痛之后,我们真的需要行动了……

  遗憾

  不该睡在姐的怀抱

  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姐姐,竟然带着小弟弟读书,小弟弟要睡了,姐姐只能抱着,无法上课了。这是怎样的悲怆图景?然而,如此悲怆图景却不是一幅,可以“拉”出一长串。留守儿童伴尸7天;每年春节前后,十万农民工组成的摩托车返乡大军开赴回家路上……

  “弟弟要睡了”,绝不是矫情,而是现实生活的无奈,父母亲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要干农活,小姐姐只能带着弟弟上课。这是被现实所逼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绝非是个人的悲剧。据查,“留守儿童”,其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也是许多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农村还有数目庞大的“留守老人”。一边是农村的老人孩子让人牵挂,一边却是外来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受到种种的牵制。他们的权益受到不断地伤害。

  看着照片上的“弟弟要睡了”,想必无人不感动得落泪。但即便是我们伸出热情之手帮助照片上的孩子,但那么多的孩子,凭我们的力量如何帮助得过来?“弟弟要睡了”,就让他睡吧,可不能“睡”着的是制度,是社会的关爱。“弟弟要睡了”,不该是睡在姐姐的怀抱,而应该睡在制度的温暖“床”上。

  王军荣

  问题

  农民“两头难”

  老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60”和“六一”部队,或者是空巢老人,或者是老幼留守,坚持农村这块阵地。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整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这意味着什么?

  不管承认与否,不管是否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偏远农村发展严重滞后,或者没有什么发展希望和出路,已是不争的事实,年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都“逃离”了农村,去城市发展了。其实不叫发展,而是叫谋生。

  农民工进城后,受户籍和身份限制,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生活条件差、薪水少,卖力干活换来并不多的工资,维持家里的开支,有时还要面临被欠薪的忧愁和烦恼。可是他们不愿回农村,也不回家务农。故而有年老农民发出“明天谁来种田”的无奈一问。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明天谁来种田”,也不在于谁来资助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而在于如何让农村再焕发生机,让农民在农村能够致富发家。这也许是建设新农村一个绕不开的发展命题。很简单,如果农村有吸引力了,如果农村有发展前途了,如果农民呆在农村能致富了,而且比城里人生活得不差,谁还会抛弃孩子和父母在外奔波呢?

  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比如,先从户籍制度入手,打破藩篱,再从住房上做文章,让农民工住上廉租房,给农民工带着孩子打工的制度和社会环境,给农民工孩子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女童带弟弟上学的现象就不存在了。

  于是,一幅清晰的图案呈现出来了,农村至少是偏远农村目前正面临着“两头难”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农村没有出路,无法靠种田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城里再流金淌银和流光溢彩,农民工受户籍和身份限制,同样没有进身阶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难有前途。悲催的是,因为背井离乡,上未能向父母尽孝,下未能育好子女。这种现状亟须社会破题,改变农村发展和社会现状。

  王捷

  建议

  亟须社会保障机制

  “弟弟要睡了”,制度关怀不能再“梦游”。针对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有关社会研究人士都曾积极呼吁社会承担责任,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出现问题。梁启超先生曾云:“少年兴则中国兴。”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也是中国未来的福祉所在。“弟弟要睡了”又一次提醒我们,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辍学,成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不管”的青年,最易沾染不良习气,个别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类青少年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其走上社会。

  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应尽量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入学,没条件的应慎重稳妥地选好委托监护人,还要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

  汪昌莲

  观察

  社会救济不能睡

  特殊的个案,总是最能刺激舆论神经,而一旦这样的“个案”成为普遍情形,那么舆论兴奋度和关注持久度都可能被大幅削弱。被感动的网友,或许可以一对一的资助镜头前的这一对姐弟,但是即便用最广角的镜头也不可能将这“十分普遍”的情形全部囊括,不可能让每一个有着相同境遇陷入同样困窘的小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都呈现于媒体和舆论的公共视野之下。一时的偶然的个体感动,也无力于拯救这种集体性困顿。这就是这组照片,最令人忧心之处。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面对《弟弟要睡了》这组照片,虽然也有人“感动得想哭”,但沉溺于“苦难美学”,由衷地“歌颂苦难”的人明显少了,多数人是在进行理性思辨。是的,弟弟要睡了,但是我们的社会救济不能睡,公共服务不能睡、民众权利不能睡。何况,当在一些偏远山区,在“山江镇这样的苗寨”,这种“带弟弟上课”的情形竟然还“十分普遍”时,没有人能睡得着,负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救济之责的公职部门,更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别过头去,呼呼大睡。

  农村空巢空心之痛,早已震痛中国。中秋时节,新华社记者发布了一组同样震撼的“空心农村”组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一组组照片直刺人心。而《弟弟要睡了》组图,则像一个续篇,延续了这种空心之痛。

  以数年前的数据,农村就有近亿留守人口。中央要求,财政增长部分主要将投入民生,宏观调控,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那么,首先把空虚的农村公共保障和民生服务的账填平吧,当留守老人的赡养,空心化地区的孩子上学、妇女权益维护问题都解决了,这种农村空心的锥心之痛才会彻底消弭。

  李晓亮

  呼吁

  感动之后更需行动

  《弟弟要睡了》的照片也是一个“动员令”。笔者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部,不要把眼睛总盯在大学的扩容、扩招上,不要总盯着城市的重点中学及升学率上,不要总盯着城市孩子的幸福生活,还是组织力量深入山区看看那些艰苦环境里的孩子,看看山区孩子读书的艰辛。同时,也不妨以此为契机,组织各地教育部门做一个实地调查,将那些教育困苦的孩子登记造册,纳入国家教育救助的范畴,实施定点帮扶,让这些穷困山区的孩子能够健康生活、快乐读书。

  单靠当地人的努力,甩掉贫困的帽子、让每个孩子都无忧无虑地读书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财政上的扶持及来自于社会的浓情关爱,才能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尽快走出艰辛的环境,并展开理想的翅膀。不然,类似这样的情景,将长时间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令人伤感。

  舒心萍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评论 弟弟 只能 姐姐
上一篇东莞的高额助学金“补”给了谁? 下一篇“弟弟要睡了” 我们的心都空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