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农
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评委:李瑞农
李瑞农,高级记者,“地球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瑞农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痴心不改,始终高举绿色旗帜、为可持续发展鼓与呼。李瑞农曾组织、策划或参与组织、策划淮河、太湖污染治理、环渤海环境与发展、脱贫与环境等大型环境系列报道。
作为中国环境报新闻采编主要负责人之一,李瑞农参与策划指挥、组织实施了近几年来中国主要重大环境新闻事件的报道。他不仅编发了成千上万篇新闻报道,而且组织、实施了淮河污染治理现场会、太湖污染治理现场会、关停“十五小”企业、实施污染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等一系列重要环保工作和重大环境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参与策划实施了充分反映贫困地区生态开发与脱贫致富关系的系列报道,策划指挥了来自环渤海的报告,揭示了渤海环境与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渤海环境是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他还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了淮河治理达标零点行动、太湖零点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治淮、治太行动。其中,太湖零点行动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组织奖。
我觉得NGO,特别是从九几年以来,从当初种树、捡垃圾发展到今天,NGO发展有一个比较有规律、清晰的脉络。从当初的街头宣传,鼓动大家捡垃圾,到后来对特定物种或者项目的保护,从表象的宣传到物种的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这样整个NGO的活动项目提升一个档次。最近两年表现很突出的就是NGO对大的区域性的,全国性问题的参与。特别是北京的自然之友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参与,通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法律修订提出意见,怎样更有利于对野生动物和它的栖息地进行保护。今年一个参评项目也是涉及从立法上对长江中下游物种和保护区的保护。我觉得NGO的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提升,而且更具有建设性。
之前做评审是也见过几个项目和NGO,他们的志愿者和负责人对抗的色彩比较浓重,当然可能有一些背景或者背后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清楚,从NGO自身的发展和从对环境保护更有益的方向说,现在的模式更具理性、建设性,对环境保护有更大的意义,这是我谈了我对NGO开展环保活动的几点感受。
当然NGO生存和发展都面临了共性的问题,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注册。我看官方的这种政策的介绍,实际上NGO的政策也在逐步放宽,从原来的主管部门,慢慢放宽。而且从广东的社团组织的管理和上海社团组织管理的角度,不断探讨公众参与的组织,怎么样具有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这个是比较好的趋势,当然不同的NGO还面临不同的问题。
第二,NGO的资金的问题。这特别是一些草根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从事环境保护20多年了。现在做环保志愿者的也好,NGO也好现在面临的形势还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现在不管国内、国外的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越来越多,像福特汽车这样的跨国公司,支持企业所在地的公众来参与环境保护,这种项目和资金越来越多。第二,官方的一些资金每年都有很多公益性的项目,当然他们的官方色彩更浓。我们参加评审这么多年,福特汽车在福特汽车环保奖这方面没有商业色彩,没有自己的商业目的。在评审过程中,抱着一种对草根环保组织的感情,支持、鼓励、引导环保组织良性发展,这是我们对福特汽车环保奖感情色彩很浓的原因。中国环保基金会也有很多项目支持的专项基金,包括其他国内官方的NGO也提供一些项目支持。
再一个,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面也在逐步做出探讨,就是以活动和项目形式向社会招标,我觉得慢慢形势会渐渐好。当然怎么突破瓶颈的制约,一个是进一步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还有探讨NGO普及发展的模式也很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