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日前在参加某企业家论坛时主动提及“郭美美事件”,指出“特别是最近十年,红十字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上任后一直在看它的档案,很感动。但是,一个没有被证实的网络事件,却可以用三天就把你打得稀里哗啦的”(11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很受伤,相关负责人不仅不回避,反而主动提及“郭美美事件”,这种敢于面对敏感问题的勇气值得钦佩。显然,只有勇于面对“郭美美事件”,才有可能让红十字会走出信任危机。不过,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红十字会一百年”,未免有些夸张。
说白了,“郭美美”充其量就是利用一个“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虚假身份来炫富、炒作的“小丑”。红十字会被一个“郭美美”推入信任危机中,并不是“郭美美”多么强大,而是因为红十字会自身较为脆弱,不堪“郭美美”一击。即使不会碰到“郭美美事件”,也有可能被其他事件推入信任危机中。
众所周知,早在“郭美美事件”之前,红十字会系统就已经曝出“万元餐”丑闻。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系统又曝出“公款买内裤”等丑闻。尽管红十字总会与地方红十字会“各自为政”,但属于同一个系统,必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红十字会不堪一击,源于整个红十字会系统的脆弱。
进而言之,不仅是红十字会不堪一击,其他公益性组织同样不堪一击。究其原因在于,公益组织理应是“鱼缸里的金鱼”,但我们的公益组织几乎裹得严严实实。据民政部下属机构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称,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多次捐赠井喷后,约有75%的公益组织“完全不披露或仅少量披露信息”。
一方面是公益机构不积极披露信息,另一方面又曝出各种负面新闻,公益机构自然而然经不起打击。即便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依然错误百出,这如何让公众重新信任红十字会?显然,一个真正透明的公益组织是不怕“郭美美”冲击的,重塑形象的关键是彻底透明起来。
在笔者看来,红十字会之所以不堪一击,除了红十字会自身脆弱之外,中国公益事业整体脆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即使某个公益组织不愿披露信息,法律也会强制其披露信息。比如,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公益机构必须向州总检察长提交年度报告,包括机构现状和人员变动等情况。
也就是说,美国公益组织不但要向社会披露信息,还要向司法机构定期披露信息,带有明显的强制色彩,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查处。反观我们的公益机构,不仅不向社会披露信息,也不向司法机构提交报告,更不见因信息遮掩而遭受查处。试问,“郭美美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有多少机会毁掉公益机构?
尽管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由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负责的“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建设正式启动,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明年还将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届时将强制规定公益组织均须公开慈善捐助信息。但要看到,这样的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郭美美事件”。
而且,由于慈善法、捐赠法等重要法律呼吁多年不见踪影,仅靠“中国公益慈善信息报送平台”和“公益慈善捐助信息管理办法”能否推动所有公益机构信息彻底公开,还是一个没有拉直的问号。笔者以为,只要公益信息披露有瑕疵,或者公益机构有污点,都有可能再遇“郭美美”而被“郭美美”毁掉,因为公益机构是不允许有污点的,公益信息是不允许被遮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