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故园 道不尽的乡愁
我们的前辈迫不及待地从乡村奔赴城市。我们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细节,一种“回不去的乡愁”情结却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惆怅地升腾。
即便如浮萍般浮沉,也离不开一片水域的滋养;一如风筝一样迎风而上,那根细细的线,才是风筝最终的情感寄托。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根植于内心的、长成于精神的种种,不仅始终与我们的脚步如影随行,它还作为一种铺垫、一种启示,为我们昭示未来。这是一种让我们的精神不再漂泊的传统基因,也是一种让我们的自信更加坚定的文化支柱。
以几千年来围绕“春节”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传统、饮食传统、礼仪传统、节庆传统等为代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们今天怀乡与怀古时的标志性符号。这里面既蕴含着国人乡愁中的民族认同感,又涵盖了我们城市梦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时代感。这种既带有浓重农耕文明气息的文化标签,还带有浓烈家国特色的情感纽带,又带有浓郁本土气质的故土亲情,其存在形式无论远近、情感特性无论浓淡、传统印记无论深浅,这种渗透在我们骨子里、化解在我们血液中的“种族性”,成为我们言谈时的一种腔调、行事时的一种姿态。
所以说,今天的我们每每在谈及关于春节的“年味”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的特色标签时,“淡了”的遗憾中充满了对传统元素的呼喊,“累了”的背负中充满了对时代性的期待,在“丢了”的喟叹中,我们何尝不是在进一步地找寻精神的归属?忘不了的故园,道不尽的乡愁,我们理想中的大国之梦不乏时代的交融感,在这种交融中,我们既看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文明的长进,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种种进步背后,以传统画卷和本土乐章为基调的发展底色。今天的我们发怀古之幽情,品味民俗、回味民俗、保留民俗、尊重民俗、延续民俗,成为纪念发展和总结进步最具价值和仪式感的历史回望。
当我们在回望已走的路有多长时,我们尚需盘算一下通往收获的道路上还要走多久。作为经验之谈的精华、作为剔除之意的糟粕,是我们实践中所累积的智慧。对传承不附和,对摈弃不盲目,站在时代的前端审视,顺应发展大潮而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语境下,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发展需求中,我们的怀旧、怀乡、怀古之情,也有了新的元素。故园难忘,乡愁难抒,让我们充满敬意与怀念、充满想象与期望的个体的精神救赎、整体的家国情怀,除了在时间的节点上和循环的节奏中掀浪三尺,那些早已融入我们骨子、化入我们血液的传统基因,在时代的感召下换成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就像一个生命个体,虽然早已脱离了母体的怀抱,但是这个生命的日益长成,从未脱离那根传统文化滋养的精神脐带。
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努力寻觅生命的崭新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之所以忘不了故园、道不尽乡愁的真正内涵。过年时的一句“回家”,寄托的何止仅是一种团圆?在“回家”的道路上,在我们精神的还乡历程中,我们正以已知思忖未知、以旧有成就新兴。(特邀评论员 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