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节俭家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刚刚从过年吃好喝好的快活享受中走出来,又有人开始操心年花、年桔和那些剩余年货的归宿。
如果说年花、年桔本是深受岭南人偏好的应节之物,到春节结束时就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即便扔之弃之,也难言浪费。可那些吃不完的年货呢,糖果、饼干、年糕、瓜子……它们又能去哪儿?其中一部分的命运,很可能是被遗忘在柜子深处,直到过了保质期。
最完满的做法,莫过于有公益组织能够主动站出来,接收人们对剩余年货的捐赠,再把它们转送给有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当然,除了满腔热忱,募捐与赠予剩余年货的过程,应该做得有保障、有艺术,既要保证捐赠者捐赠食品的安全,也不能不注重受捐者接受捐赠的感受和尊严。
在现代城市中,诸如此类的赠予已经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谓献爱心的善举,常常需要专业的组织、专业的操作来完成。否则,就真可能落入“好心办坏事”的境地,一如年前,佛山街头几位好心老人在回收街坊捐赠的旧衣服时,因索要运费引发了误会和冲突。
然而,平心而论,尽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希求有专业的公益组织统一收集万千家庭吃剩的年货,恐怕也只是“镜花水月”,难以照进现实。更何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年货接收与赠予,何尝不是另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是这样一点稍稍的反思:年复一年,为什么总会剩下那些吃不完的年货?情同此理,当初兴盛一时的“光盘行动”,不是让人硬着头皮把桌上的饭菜吃完,而是要告诉你看菜谱点菜时就得拿捏好尺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人们在购置年货时,已很少生起如此一般的思虑与念想。你可以说这是物质丰盈、收入增长的自然结果,但其中也不无观念意识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无意识的浪费占了有意识的节俭的上风。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虽富巨万,服食粗弊”。在中国人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传统家庭教育里,本有无数关于即使富有也须注重节俭的教诲。当下,家风正成为一大热门话题,面对家中那些吃不完剩下来的年货,最需要被人们拾起的,其实就是节俭的家风。(于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