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工具成为新时代宣传的常规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正处于“微”时代,从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到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包括老师优质课的评比也用微型课来进行PK了。作为政府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运用这样的工具,为我所用。为此,笔者以为:
首先要学会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和微电影等“微生活”属于新事物,可是因为其通过网络等方式传播,所以风生水起,普及速度很快,被广为运用,特别是年轻人。就连电台也不例外。比如本人每天下班回家就收听当地的电台,因为此时就在播放路况信息,对自己行车有参考作用。电台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前些年是希望听众拨打电话告诉主持人即时路况,后来增加了短信方式,如今直接用微信,而且是语音,快捷、直观和高效,让听众对路况如身临其境。“微”的作用可见一斑。
作为政府部门也好,还是专门负责宣传的单位也罢,在微时代,应该与时俱进,特别是上了一定年龄的人。在科技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而且“刷新”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一定要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学会运用微博、微信,甚至会拍微电影,对宣传部门来说这样的技能绝不只是俊男的时尚,靓女的休闲所能比拟的,而应该是一项很严肃的时代赋所予的工作上所需要的技能。
其次要主动运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社会上出现某些民众关注的问题的时候,或者突发敏感事件之际。代表政府说话的宣传部门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怕影响社会稳定,恐事态蔓延,惯用沉默的方式,语焉不详或者打太极式地解释事态的进展的手法,隐瞒的态度,而民众却早已通过网络议论得纷纷扬扬。由于缺乏权威的解答,结果版本众多,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反而让民众更生疑窦。其实这样的时候,政府部门更应该利用微信等新兴媒体快捷的特点,凭借政府部门的权威,及时发布信息,更有利于稳定民心,促进事件的平息或者事情的有序快速解决,也是树立政府部门公信力和形象的契机。那种隐瞒式的“鸵鸟政策”,低估了群众智商,是自欺欺人,只会把事情扩大,也不利于树立政府部门的形象。所以,在会熟练运用“微”工具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主动运用它们,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和群众的互信和问题的解决。
最后是善于运用。政府宣传部门对“微”工具的运用,其目的民众的运用有共性,更有个性和特殊性,那就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宣传和解释政策、下情上传,关注民生,说大了是为“中国梦”服务的,所以要善于运用。在运用“微”工具的过程中语音可以幽默,形式可以活泼,可是不应同于娱乐,应该有重点,有利于反映民众的关切。比如浙江省嵊州市自2011年底起,依托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创设纸质“民情日记”的升级版网络“民情微群”,开展网上晒公务、集民情等活动,了解了民情,不少问题通过“民情微群”得到解决或通过解释取得群众理解,同时也让干部的工作全程受到了监督。如有博友,在微群上问农村是否可以生第二胎,仅过了10余分钟便得到了答复。关于“民情微群”就是善于运用“微”工具的典型做法,这个做法受到了包括《 人民日报 》在内的中央媒体的关注和肯定。推而广之,眼下“五水共治”、治理雾霾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电影等方式去宣传其必要性,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周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