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健全医保、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加强艾滋病知识科普,打消不科学的畏惧心理和各种歧视性观念。
据报道,针对部分省份拟推行的艾滋病检测实名制,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实名制有利于治疗和预防,“尤其是在防控重点地区开展更广泛的实名制艾滋病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近来,对艾滋病检测是否该实名制,争议颇大。支持者认为,检测实名制有利于防止和治疗艾滋病,因为如匿名检测,医院很难联系到患者本人,一些确诊的患者不取检查结果、不知情,却混杂在人群之中,可能导致更多人感染;反对者则认为,艾滋病检测实名制可能导致患者隐私泄露,并使得一些疑似艾滋病患者、病毒携带者因惧怕信息泄露而逃避艾滋病检测,反倒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和防治的难度。
艾滋病防治说到底是医学问题,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科学问题当然不能靠争辩双方谁嗓门大来取舍。面对争议,厘清争议双方的顾虑,尽可能地在患者隐私保护和艾滋防控之间寻求平衡,才是理性态度。
平心而论,艾滋病检测实名制本身符合医学规律,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对患者、公众,都应该是有利的。问题在于,反对者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尽管有关方面承诺,医院会对患者个人信息保密,但近来许多本该严守客户隐私的部门、单位多次出现泄密现象,这其中既有疏忽大意,也有出于各种目的的有意泄露甚至出卖,这些后顾之忧不能有效解除,谁敢“实名”呢?
但,患者逃避实名制最根本的畏惧,在于社会和世俗对艾滋病毒及其传播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携带者的排斥、歧视,他们担心一旦“实名”、确诊且个人隐私泄露,自己将成为与世隔绝的“野人”和社会的弃儿。这种畏惧和担心并非无病呻吟,歧视、排斥和恐惧,在很多地方是切实、普遍存在的,无视这一点而强推实名制,不可能不遇到检测者的强烈抵触。
实际上,在欧盟绝大多数国家和加拿大等国,由于实行全民医保,患者的信息都在统一的医保卡中保存,艾滋病的实名制早就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只要去医生处看病、体检就必然是实名制的,否则无法纳入医保)。在这些国家,“实名制”的实现,甚至约定俗成,是以如下“交换条件”达成的:检查和治疗的福利化;完善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社会对艾滋病知识的科学常识普及,及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病毒携带者的包容、关怀和帮助。正是这些“交换条件”,解除了上述国家“实名制”的后顾之忧。
由此可知,当前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健全医保、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加强艾滋病知识科普,在全社会树立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识,打消不科学的畏惧心理,和将艾滋病患者、病毒携带者“打入另册”的歧视性观念。惟如此,艾滋病检测实名制才能得到切实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