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宿迁市委主要领导专程会办农民工工资问题;把“信访积案化解”作为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组织100名市县领导全年包保化解300件信访积案;每月的第一和第三个星期六作为“三进活动日”,组织184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接地气、解难题、办实事,宿迁近年一直从源头做足“民生功课”,减少不和谐因素。
截至去年底,全市信访稳定工作继续呈现“三下降一好转”良好态势,即进京非访、赴省集访、来市重复集访量下降,进京非访、赴省集访等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末位,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这一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干部围绕基层转、基层围绕群众转”的民生导向,并持续用力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从而把治理合力有效转化为社会活力、发展动力。
专盯基层“老大难”,
共画“民心圆”
“选好带头之人、找好发展之路、定好帮扶之策、办好群众之需、抓好公开之事。”这是宿迁“十三五”期间全市18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的“五好”标准。
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是宿迁市委主要领导去年的3个“书记项目”之一。按照“五好”中的“创新有办法、创业能致富”标准,全市调换了48名村书记,每村安排10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共兴办惠民实事853件。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纷纷制定“书记项目”实施计划,排出工作进度表和“施工图”,倒排工期,现场办公,以“钉钉子”精神抓项目。仅2016年,全市共120个困扰基层多年的“老大难”项目得到了有效解决,反映村干部的群众信访量同比下降了四分之一。
最让宿迁市委、市政府牵挂的还是贫困群众脱贫。瞄准“确保到2020年,实现66.29万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这一目标,该市建立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包户”脱贫责任制,市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1个经济薄弱村,帮扶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10.1万户扶贫开发户结对,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尽快让基层的发展好起来、乡村的面貌新起来、群众的日子富起来。
截至1月中旬,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累计走访农户23.3万户,排查问题1.8万个,即知即帮问题9000余个,经县区、乡镇会办解决问题2000余个。
“千条线”拧成“一股绳”,“网”住了民心
“不论楼道灯坏了,还是家里水龙头坏了,网格员都能及时修好。大事小情,帮了我不少忙呢!”宿迁市宿城区河滨街道府苑社区府苑小区居民李洪伟逢人便夸网格员的热心服务。
近年来,宿迁市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五代式”服务社区党建新模式,在社区网格内建立“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综治办”四位一体架构,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宿城区,按照“百户千人、一警两员、一岗双责、五代三送”标准,全区共划分622个网格,1600余名网格员,几乎实现区镇(街道)全覆盖。网格内出现的问题,都能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基本实现了对人口信息的动态更新、特殊群体的实时监管、社会治安的强势防控、矛盾纠纷的迅速化解。
“我们从网格中了解居民所需,为他们做好最终端的服务。”宿城区幸福街道幸福社区党委书记姜华说,“网格化管理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办公桌搬到老百姓的家中,这样服务才能更到位。”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力量也必须整合到基层。宿迁把“千条线”拧成“一股绳”,织密社会治理网底,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预防、化解了社会矛盾。目前,全市共布划网格7438个,配备网格管理员22314人,95%以上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实质运行。
民生实事贴近百姓需求,甜到心坎上
去年9月底,宿迁市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宿迁发展改革网以及信件、邮箱、电话等方式公开向市民征集。每年公开征集民生实事,已成为宿迁的惯例。
据了解,在编制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宿迁公开向市民搜集建议共3000余条,排定“医教水住行、法访文保收”10大类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6类22个项目直接来自群众建议。创新性地把“信访积案化解”“法律援助”划入实事项目盘子,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增强民生获得感,拓宽基层治理外延。
自2014年以来,宿迁通过“五新”大调研大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立了围绕“医教水住行”五大难题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思路,并建立信息通道,定期销号、更新“民情大数据”。
近年来,一大批普惠性、基础性、增长性民生项目得以实施,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紧紧贴近老百姓需求。诸如学生饮食细节改善、农贸市场改新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扩面、城区道路拥堵治理、精神病院和收养中心改造提升等方方面面,都甜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徐明泽、郑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