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 一家四代照顾伤残军人
一家四代照顾一名下身瘫痪的伤残军人50年,而且与这名残疾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一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扬州江都区仙女镇孔庄社区。
提到孔庄社区舒长珍大妈一家人,周围的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她们一家真不容易,50年来,她们一家四代照顾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复员残疾军人丁增明,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
起因
福利院结下母子缘
上世纪50年代,20出头的丁增明参军入伍,于上海海军飞机修理厂服役。1961年的一天,一次意外事故让小丁下身瘫痪,腰部以下永远失去知觉,并因此复员回家,被安排到原江都县福利院疗养。那时丁增明年仅23岁。
当年舒长珍的婆婆——张秀英因为是烈属,儿子在外上学,一个人没人照料,也在福利院生活。由于张秀英为人热心,福利院的领导就安排她平日帮着照顾丁增明。
丁增明刚到福利院时正值夏天,那时也不像现在有空调,高温很快就让他后背起了一片片褥疮,由于下身瘫痪活动不便,张秀英便经常用毛巾帮他擦洗。丁增明说,当时看到张秀英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心里非常感动,后来自己就不叫她大妈了,直接认她做干娘,叫起了妈妈。
丁增明回忆说,他与张秀英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她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而自己的年龄与张秀英的儿子相仿。“我和她儿子同年同月出生,当时张妈妈也因此特别喜欢我,久而久之,就把我也当成她的儿子。还经常说我与她儿子就像双胞胎一样。”
感人
照顾丁增明无微不至
福利院后来要搬到兴化,而张秀英儿子师范毕业分配到孔庄小学教书,并结婚成家,张秀英也打算离开福利院,他们一家商量后,将丁增明接回了家,把他当作自家人一样来照料。
舒长珍说,那时候就在村里砌了三间房,丁增明从那时候起就一直与他们生活。到了1994年,由于老房子拆迁,他们家又搬到了现在这里,丁增明也从当年的帅小伙变成年过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我刚瘫痪时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有病,如果不是我干娘,我不会活到今天。”丁增明说,记得有一年,他患了痢疾住在医院,妈妈每天都在病床前照顾,由于他下身没有知觉,大小便都不知道,妈妈就不停地为他清洗,当时的病情也特别严重,有几次,妈妈还没有替他洗干净,他又拉了出来。“就这样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如果不是我妈妈,我都不知道能不能闯过这道关。”
后来有一次,丁增明又生病了,当时去医院也不能手术治疗,有人建议说嘶马那里有位中医的水平不错。张秀英于是带丁增明去嘶马,从江都城区到嘶马有近30公里路程,而丁增明又不能坐车,于是张秀英坐中巴过去,张秀英的儿子孙子两人让丁增明坐在板车上,然后父子两人轮流用自行车拉板车,一直骑到嘶马。“记得当时骑了有4个多小时才到嘶马。那里的中医给开了方子,用了药后病也好了。”
延续
儿媳接过婆婆的接力棒
2002年,张秀英的儿子去世,两年后张秀英也离开了人世。面对自己的兄弟、干娘相继去世,回想着这几十年来得到的悉心照顾,而自己却无力回报,丁增明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这时,张秀英的儿媳舒长珍站在他身边安慰道:“还有我,我会好好照顾你的。”
舒长珍说,她婆婆去世时94岁,其实在她80多岁时就已经没有什么精力照顾丁增明了,很多时候也都是自己来照顾。“丁增明虽然行动不方便,但坐在轮椅上也能做些事,有的时候他也会替老太装饭,倒水。”
张秀英去世后,江都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曾建议让丁增明去福利院生活,丁增明去了在砖桥的福利院后,发现有很多不方便。舒长珍也觉得这样对丁增明的身体可能会有影响,决定还是让丁增明继续在他们家生活。2009年,丁增明在医院做了导尿手术,在医院住了20天,舒长珍与女儿轮流照顾丁增明。
如今,舒长珍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深圳定居了,儿子叫母亲到深圳去生活,邻居们也劝她去儿子那里享享清福,但舒长珍放心不下老丁。“带他去深圳不现实,交给其他人照顾我又不放心。”
感受
遇到他们一家,幸运又幸福
丁增明说,他自己也有兄弟姐妹,当年瘫痪时,自己的父母都在福建,但回到大桥老家可能兄弟姐妹也没能力照顾他。那时候觉得与张秀英投缘,就在她家过了大半辈子。“后
来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来看过我,现在也经常过来,但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张秀英就是我妈妈,她的儿子媳妇就是我的兄弟妹妹,我们就是一家人。5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红过脸,从来没有吵过架。”
丁增明说,前几年,舒长珍的孙女儿替他买了台笔记本电脑,还教他怎么上网,怎么拍照片,怎么把照片存到电脑里。说话间,丁增明从床边取来笔记本打开,从里面翻出一张张照片。“有不少是我出去玩的时候拍的照片。我还特意找了几张妈妈生前的照片,用数码相机翻拍后存在电脑里,每当我想她的时候,我就会把照片翻出来看看。虽然我大半生都瘫痪躺在床上,但因为我遇到了张秀英妈妈这一家人,我觉得很幸福。”(孔祥煦 尹晓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