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杰:志愿服务的执着与坚守
“看到他们高兴,我就满足了。”20年了,他跨过数千公里的山河,从广东老家奔波来到成都;20年了,他从一个英俊少年变到满脸沧桑......那些脸上的风霜是这20年间战斗在志愿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成果”,这是苦这是累,这是喜悦和满足。
他,就是苏世杰。1991年开始投身志愿者义务服务。1994—2000年,多次参加香港社工及广东省志愿者培训营。2001年,参加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分赛场志愿者服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他同所有有爱心的人一样,年纪轻轻就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他同其他的爱心的人不一样,这颗心一去,便是一生的执着。
2003年,他移居成都,并长期坚持利用大部分时间参加多个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公益活动。2008年被评为青羊区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2009年,被中共成都青羊区两新委员会、党员援助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优秀志愿者”。2009年—2010年被四川省血液中心评为优秀无偿献血志愿者、优秀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志愿者。并多次深入我国西部最贫困的凉山、甘孜山区,资助了14名贫困儿童。仅有的几双鞋磨破,仅有的几件衣服湿透了,仅有的......不,就算一切都没有,他还有热情、信念。无数的漫漫长夜里,他挑灯夜战,反复斟酌着明天的志愿活动。从2003年起,他一直任职杂志主编,每天面对众多的新闻工作之余,他一直勤勤恳恳的坚持志愿服务活动。
苏世杰的父母一直都盼望苏世杰早点成家,可是这个大孩子几十年来依然是独来独往,在苏世杰眼里,子女对父母,对家庭的爱并非不重要,但一个社会人对于社会的付出,对整个社会的爱,早已占据了他的心灵,早已挤满了他无数次面对父母时那泪流的眼眶......
组织大量志愿服务工作——无怨无悔
2005年,苏世杰在成都义工服务过程中,发现志愿者的服务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尚处于一个很萌芽的阶段, 志愿者专业理念不高,从而导致行为得不到规范有效的落实和提升,他便发起成立了青年义工志愿服务队。在2005至2011年的七年里,他自己出资组织青年义工,坚持“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展敬老助残、助学、助困、灾后重建、援助无偿献血等400余次公益活动,参与志愿者达30000人次以上。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第二天,苏世杰在短短的时间内召集了近百名志愿者,前往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场的救灾安置点参与援助,在体育场搭建起了第一个灾民安置帐篷,并被共青团成都市青羊区委授权担任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青羊体育场安置点是震后最早一批应急救助点,接待来自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等重灾区的群众,高峰时人数超过1000。为了更专注的带领整个团队的服务工作,他向在职单位请了长假,此后每天早晨6:30,安置点大门总是准时出现他集合志愿者队伍的身影,集合,登记,分工。苏世杰利用自身良好的管理头脑,事无巨细的布置任务,组织专业的心理医生、代课教师、强壮的搬运小伙等200-300名的志愿者在安置点承担了人员登记、生活安排、物资发放、心理疏导、矛盾调处等大量繁杂的志愿服务工作,没有发生一例意外事故和不良事件。一位视察工作的领导现场表态:这是我见过的秩序最好的受灾群众安置点。
引导志愿服务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2011年苏世杰辞去工作,牵头在成都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了成都市义工联合会,并担任负责人。作为四川省第一个无主管单位的公益社会团体,成都义工联承担了市精神文明办三年重建计划中的“三新”活动,面对24000 户的灾后新安置户,苏世杰在初期亲自带领队伍深入摸排调查,总结出一套实际有效的工作计划,使数千名志愿者有序规范的参与和执行,圆满的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高强度的繁琐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领导的好评。
苏世杰的公益活动不乏波折,但他在波折面前也从未退却。“一步一步再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肯定,下一步可以合法的开展募集运作慈善资金,我有信心在一定时间内让成都义工联产生自造血运转机制,并良性地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