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义工,一群活跃的“网络雷锋”
在赣榆县,一个借助网络开展爱心帮扶的义工组织,不仅让爱的暖流在赣榆涌动,还感动了许多外地网民——在刚刚公布的2012年12月“中国好人榜”候选榜单上,赣榆县志愿者协会义工分会光荣上榜。
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前几天来到赣榆,正遇上这样一个场景:早上8时半,县城闹市口,一个小型募捐点的告示板在诉说海头镇一个家庭的不幸:“女主人智障,男主人在农忙中不慎摔成重伤,年仅7岁的长子2岁便患上尿毒症。”粉色的爱心传单,不断递送出去。过路的人,有的停下脚步,往募捐箱里投钱;有的刹住电动车,吩咐孩子下去,把手里捏着的票子递给穿红马甲的叔叔。每来一个人捐款,挂着单反相机的义工“韵山雾罩”就拍一个镜头。
“这次现场募捐有两处,另一处在海头镇上,由‘海头吧’网友负责。”义工“友来有往”告诉记者,“是‘海头吧’吧主听说了这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后,找我们合作组织募捐的。因为我们可信度高、帮扶效果好。”
他坦言,“3年前刚开展这些活动时,我们也遭到质疑——有人说,没好处、没工资的,你们为什么这样做?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是在‘作秀’。”面对怀疑与猜忌,义工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在网上公开活动的图片,特别是票据以及送钱给受益人的镜头。
“善款,精确到‘角’。捐款一结束,我们就公开数字,不会拖到第二天。”2012年4月,“赣榆义工”又特地注册了“义工协会发言人”这个账号,专门发布相关网帖。
盘点3年来的120多场爱心公益活动,无论是募捐帮助困难家庭、资助寒门学子、服务孤寡老人,还是建设绿色家园等,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当地人气很旺的“赣榆吧”和“赣榆义工QQ群”发布消息、召唤爱心、公开详情。记者特地登录“赣榆吧”验证,从当天9时52分开始,活动现场的图片就陆续发布了。17时29分,“义工协会发言人”公布了两个募捐点的善款总数“24070.2元”。帖子中,“爱心战寒冬,吧友聚暖流”的语句,读来格外温暖感人。
公开透明,使“赣榆义工”收获了可贵的信任与支持。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民间志愿者团体,队伍不断壮大,QQ群已开了4个,人数逾千。“冰冷的阵雨”,真名王浩勇,是一家建材店的老板。2008年,他参加一个为贫困小学募捐图书的活动,由此走上义工之路。因为资历与热情,他当选为“赣榆义工”的会长。“友来有往”是县文明办副主任许进学。因工作关系,他在“赣榆吧”注册了账号。在网上关注义工活动很久之后,2011年底的一天,他从围观转为行动。第一次街头募捐,这位“坐了十几年办公室”的公务员,和一群社会青年一起,在最繁华的步行街,抱着箱子、穿着马甲,十分不适应。现在,他已经成了最活跃的几位“赣榆义工”之一。
这几位义工一再对记者说,别宣传我们个人,又忍不住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们有“义二代”了。前段时间我们去龙河敬老院,就有3个“义二代”加入。其中的“瑞瑞妈”和她女儿,给23位老人每人带来了一份蛋糕。她们娘儿俩,参加过好多次义工活动了。说到活动中收获的爱心,这些借网络行善举的义工,满是感动与自豪:在我们赣榆,有很多爱心人士呢!金山镇中心小学教师王善忠,2012年5月在“赣榆吧”看到寻找寒门学子的帖子,便与“赣榆义工”联系,确定了一个资助对象。说到定期资助,王老师有些不好意思:“我基本上一领到工资,就去(给受助者)打生活费,否则就要没钱了。”
曹女士,一家来自浙江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偶然看到赣榆有义工QQ群的信息,她就加入了群,后来也资助了一个孩子。通过“赣榆义工”献爱心的,不仅有曹女士这样工作在赣榆的外地人,还有在外地的赣榆人、外地的机构,2012年8月份发放给寒门学子的2.8万元,就是昆山商会捐的。
说到“赣榆义工”,赣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武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赣榆义工”是纯民间运作,但我们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它的发展。它是活跃的“网络雷锋”,是官方慈善的有力补充,对增强社会和谐功不可没。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