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张道昶:33年坚守一个乡村教学点
1月4日清晨,寒冷依旧。从县城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才赶到沭阳县青伊湖农场赵集小学下坊教学点。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一个极其清瘦的男子——下坊教学点教师张道昶。他吃力地站着,一边指着黑板一边认真地比划着,下面坐着8个幼小的孩子,没人交头接耳,没人东张西望,他们只是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仿佛害怕听漏了任何一个字。
这已经是张道昶任教生涯的第66个学期。今年54岁的他,出生于青伊湖农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左腿终身残疾。自从20岁高中毕业被聘为青伊湖农场代课教师,33年来,他一直安于下坊这个方圆20公里都没有市场、医院、自来水,只有望不尽的田野、苦涩的盐碱水和20多个学生的乡村小学。
是什么使他的坚守如此长久?
“我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放不下这里的孩子。”张道昶不假思索地说,沉着而又坚定:“我经常想,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我,就是把他们的一生交给了我,我要为孩子们的一生负责。”
青伊湖农场下坊教学点,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是距离沭阳县城最偏远的一个村小学。三年前,这里崎岖不平的土路才改造成水泥路;一年前,这里才通上有线电视,至今连自来水都没有。了解内情的教师都不愿待在这里,会想尽好多办法调出去。
“我想艰苦哪里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不艰苦的地方。”张道昶说,反正到哪都是教书,然而当时不知情的他,没有多想就去了。因为他家离学校有30多公里,再加上本身腿脚不便,所以他只能吃住在学校。他每次从家里带些干饼和咸菜,一吃就是一个星期。“有时我也会买些方便面,以备雨雪天不时之需,兼做改善生活。”身高1.75米,体重只有108斤的张道昶说,这些年来,每年吃方便面余下的纸箱就有40多斤。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长期患有贫血和胃病。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苦的是上学的路上。”张道昶说。由于路远难行,为了不耽误星期一早上的课,每个周日下午,他都会提前来到学校。在通往学校的这条路上,他曾经跌倒过无数次,尤其雨雪天,车子翻到路旁小沟里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骑着借钱买来的旧马自达,冒着雨雪赶往学校,当时路太差,车子坏在途中,前不靠村后不着店,他只好踮着坡脚,推着近600斤的马自达,一步一滑地挪往学校。顶着雨雪,推着坏车,深一脚浅一脚地陷在泥泞里,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每一步都拼尽全力。他一直认为自己算个坚强的汉子,但那一刻他眼里还是噙满了泪水。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那晚,准确地说是那夜,直到凌晨2点多才到学校的他早已筋疲力尽。
“我始终觉得做一名教师,不需要有多么高的文化水平,最需要的是有一颗责任心和恒心。”张道昶感慨地说。他所教的年级有高有低,所带的学科有数学,也有语文。因为身有残疾,要想干得比别人好,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所任教学科的成绩,每次在质量测量中一直排在前列。1996年他被破格转正,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十佳师德模范”,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去年春节,县教育局领导在走访慰问时,问他愿不愿意调到离家近一点的中心校?他却回答:“我想我是离不开下坊了,我的根就在这里,去别的地方我也不习惯,我想一直干下去。”
提起张道昶,青伊湖农场赵集中心小学校长杨建说:“张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敬业的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超过了家人。”这些年来,他一如既往地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33年来,他教出了600多名学生,其中受过他资助的有100多名,他不止一次地为贫困家庭子女买学习用品,垫付费用,为孩子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010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张道昶发现一个叫魏善所的孩子没有来上学,学生告诉他,魏善所因为父母体弱多病,准备辍学。张道昶听到后,不顾行动不便,先后5次登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服家长,并向家长承诺:孩子在校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承担。真情终于感动了魏善所的父母,孩子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
然而在张道昶对学生一次次无私捐助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债务。2000年,父亲离开了人世,全家兄妹五六个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2005年,他的女儿被确诊为癌症,为给女儿治病,他卖掉了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至今还欠着债;女儿还没有康复,老伴又患上脑血栓……
面对家庭的一连串不幸,张道昶曾经也无助过,也难受过,他就不停地用工作来宽慰自己。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愧对父亲,愧对女儿,愧对妻子,但我不能愧对我的学生。”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脱口而出:“我什么都好,能不能关心一下孩子们的课外活动问题?”记者看到,在不大的小操场内,只有两个高高树立的篮球架,这对于幼儿园和一二年级那么小的孩子来说,几乎只能是种摆设。宿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