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失能老人有了“贴身拐杖”
当牙齿开始脱落,脸上的皱纹渐渐加深,直至“上厕所、擦鼻涕、洗澡”做这些最隐私、最基本事情的能力都被剥夺,除了呼吸和咽食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失能老人,是个沉重的话题。对于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统计显示,目前无锡市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46.2万,其中智障老人约1.34万,失能老人约2.86万。越来越多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考验着正在完善中的社会养老体系。
今年3月底,锡城首家专为失能和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托养机构———无锡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正式向社会接受预报名,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半年过去了,住在这里的失能老人们过得还好吗?
走进现场
“贴身拐杖”温情护理
6点45分,早餐时间快到了。76岁的孔大伯正着急地移动着身体———他因中风导致身体右侧胳膊与腿部失去了正常的功能,翻身和上下床完全得靠外力协助才能完成。“大爷别急,我来帮您!”听到有声响,护工黄桂云立即赶来,熟练地替孔大伯翻身下床,并为其端来了早餐。她摸了摸早饭的温度,一口一口地喂给孔大伯,看到老人嘴角残留着饭粒,又用毛巾轻轻擦去……这样的温情画面,每天都在重复发生。像孔老伯这样需要全护理的失能老人,目前在托养中心一共有12位,他们都是经相关机构评定为重度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多数人年龄已达80岁。黄桂云告诉记者,孔大伯6月初刚住进托养中心时,依然沉浸在丧偶之痛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他不仅不爱说话,还时常无端发脾气,“整天无数次按床头叫铃,反反复复上下床”。护工们时常也会觉得委屈,但是也能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因此仍想法设法开导老人。
“看见他坐在轮椅上发呆,我们就过去跟他说说话;看到他躺在床上无聊,我们就立马过去逗他开心。”两个月过去了,在护工的精心照料与宽慰下,如今的孔老伯与刚来时简直判若两人:爱与人聊天、能大度体谅人、体重也增加了十几斤。
“护工们对老人甚至比对自己的父母还要好。”在托养中心护工管理老师王蓉看来,失能老人护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吃饭需要喂、大小便要人打理、冷了热了要注意室内温度、头晕脑涨有时候不说直到变得严重……“老人们表达有障碍,护工们就要知冷知热,他们就是老人们的‘贴身拐杖’。”
“交换空间”老有所乐
上午10点45分,离午餐时间还有15分钟,慈善家园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他们把饭菜送到各个楼层的配餐厅,再由专人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情况、口味习惯、饭量大小来配置每一份饭菜,随后再由护工将配置好的饭菜端至每位老人面前。高血压饮食禁忌、糖尿病饮食禁忌、脑梗饮食禁忌……每一位老人的饮食都是“量身定做”,容不得半点差池。
午饭后,记者遇见了一位“奇老人”:年届83岁但一天仍花8个小时上网的华老伯。走进华老伯的房间,桌上正处于待机状态的笔记本电脑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托养中心为每个老人房间提供了宽带上网条件,不过像华老伯这样自备电脑上网的老人并不多。“我主要是看新闻和炒股,虽然很少出去,但外面发生的大小事都知道,不想脑筋‘生锈’嘛,所以就一直上网了。”华老伯自豪地告诉记者。
15点左右,属于老人们的欢乐时刻到来,三楼的“交换空间”里异常热闹。最引人关注的当属8月5日才入住中心的一对老夫妻:萧老伯和萧阿姨。曾是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梁溪书画研究院院长的萧老伯在众人注目下,凝神屏气,大笔一挥,一个铿锵有力的“寿”字便跃然纸上,只不过左侧比常人写的“寿”多了一个点,按萧老伯的意思是取“多福多寿”之境,随后又在众人的称赞声中留下了两幅河虾图。
专业护理保障安全
在托养中心,记者还见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阿健老伯。因5岁时的一场大病,62岁的老人如今智力却仍停留在5岁孩童水平,逢人便喊“阿姨”、“叔叔”,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唤其为“阿健”。说阿健老伯特殊,是因为他是中心为数不多的住“公益性床位”的老人之一。相比于其他老人每月支付2300多元的费用,阿健老伯只需由监护人每月支付900多元。费用不同,所得到关怀却并无区别。
据了解,无锡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床位中30%为公益床位,用于满足市区困难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另外70%的床位则面向社会,托养市区范围内年满60周岁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根据市民政局文件有关规定,困难家庭老人享受公益性床位补贴,免收护理费,床位费适当收取,其中低保家庭老人床位费按5折收取;低收入家庭老人床位费按8折收取。伙食费均自行承担。
在托养中心,除了有护工照看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外,还有护士负责记录每位老人每天的血压、血脂、血糖、尿常规等基本体征指数,尤其是针对有既往病史、潜在病患及容易出现突发情况的失能失智老人。“中心有几位护工曾在市区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工作过,能用很专业化的护理知识照看老人。”中心托养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护工负责制,托养中心辅以护士和社区医生专业化配套工作,使失能失智老人们又多了一层安全保障。遇紧急情况,护士们可在第一时间内观察失能失智老人的生命指数特征并采取急救。
面临问题
失能老人:养老院的“烫手山芋”
根据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无锡的老年人口已从30年前的37.48万、占比9.8%,猛增到2012年底的103万、占比22%。在这其中,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占比越来越大,且被人们称为“老人中的弱势群体”,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专门针对这个群体的养老服务机构。过去我市也没有一家专门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养老服务机构,由此出现了失能老人难进养老院的现象。
“主要还是因为失能老人多了以后,护理跟不上。”一家民办养老院的院长向记者透露,专业护理员紧缺,成为很多养老院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收一个失能老人的养护费是收一个一般老人的两倍还多,但大多养老院都不愿意接收。一方面,危险性太大,一旦有个三长两短的,家属一闹,赔钱不说,信誉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照顾失能老人,对护理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各个养老院里普通护理员都不好招,更别提是照顾失能老人了。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失能老人一旦发生意外,也许几年的辛苦就白费了,且会对养老机构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失能老人,成了众多养老院的“烫手山芋”。
解决之道
“小而全”迈向专业特色化
作为沪宁线上最先进的针对特殊群体的养老机构,无锡失能老人托养中心尝试着破解“失能老人集中护理难”这道难题。优越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护理服务,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来这里入住。
“失能老人托养中心共有失能失智护理服务房间162间,床位400张,其中失能护理床位166张、失智护理床位208张、特需护理床位26张。其针对对象为本市市区范围内,年满60周岁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以及家庭生活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无完全行为能力的老年人。”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高建强介绍说,虽然对于目前数目庞大的失能老人群体来说,托养中心能够护理的老人仍然有限,但这种尝试标志着无锡市的养老服务开始从“小而全”迈向专业化和特色化,为老服务的能力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