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15户人家与一个“盲爹”
3月21日,嫁到淮阴城里的姜冬梅,回娘家探亲。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带着点心去看村东头的“盲爹”。
“冬梅回来了!”还没进屋,“盲爹”李树荣就朝她喊。“回来了。家里有什么啊,给你弄顿饭!”
从外婆到母亲再到自己,这顿饭,姜冬梅一家三代人一弄就是几十年。以至于出嫁这么多年,“盲爹”仍能从脚步声中“认”出姜冬梅来。
今年69岁的李树荣,5岁双目失明,30多年前搬到村里,大家都叫他“盲爹”。可走进他家,菜园子,青菜、莴苣绿油油;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刚下过蛋的母鸡咯咯叫,日子过得生机勃勃。“上次市里来人,一进家门奇怪得不得了,说你一个单身汉外加眼睛不方便,怎么地照翻,菜照种,还养了几十只鸡鸭?我告诉他们,我是瞎了,却有15双手、15双眼帮我。有了他们,我的生活就不会盲”。
最先帮李树荣的是姜冬梅的外婆陈兰。现年91岁的陈兰说,那时还没分田到户,刚搬到村里的李树荣一年苦不上几个工分,又不会种自留地,缺吃缺喝。看他可怜,喊到我家吃饭,就当多个孩子,去苦工分也带上他。
在陈兰家吃了30多天,生产队决定每年让他吃平均粮,干点不用眼的轻松活。分田到户后,各干各,大家也没丢下他,每年按人头凑粮给他。那时生产队有500多人,一人1斤,每年500多斤,足够他吃了。前些年有了新政策,镇里给他落实了五保,从此不再单独为他凑粮。
虽然告别了“百家饭”,但“百家帮”的乡情却始终不断。1天3顿饭,1亩地的两季庄稼,1年的洗洗刷刷,都是全村轮着帮他做。谁有空谁搭把手,成了一种传统。他家的门从不上锁,盐放在哪、冰箱里的菜还能吃几天、买零碎东西的小钱还有多少,都是一笔公开账。
姜冬梅告诉记者,这些派活轮到她家时,先是外婆做,外婆做不动了传给母亲,母亲后来又交给她。交给我时我只有十六七岁,记得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回来再晚,自家饿着也要往“盲爹”家跑一脚,先给他弄上热乎饭。现在我出嫁10多年了,每次回娘家腿自觉不自觉都要往“盲爹”家迈,习惯了!
几十年下来,村里人往“盲爹”家跑一脚的传统始终不变。一代又一代,“盲爹”看不见这些人的面,但他一听到脚步声,就能准确地喊出对方的名字。
这两年乡里的敬老院条件好了,乡领导打算让“盲爹”去敬老院住,结果村里人不同意。大伙都说,过去那么苦都照顾过来了,现在日子都好了,15户人家一个“盲爹”,养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