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车间下乡”助农就业
4月19日,位于泗阳县卢集镇成子湖社区的东元玩具分厂,又增加了一条生产线,扩招20名农民工就业。成子湖社区党总支书记翟正平笑眯眯地说:“这是东元玩具厂下乡设立的第三个加工点。有了这个加工点,村民就能在家门口上班赚钱了!”
“车间下乡”助农就业,如今成了泗阳一大亮点。近年来,该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开发区企业总数接近400家,其中不乏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产业扩张中,常常遭遇“招工难”,而一些留守农民则因家门口没有企业而无法就业。
如何才能化解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家门口“就业难”?泗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提出“车间下乡”和“家门口就业工程”,帮助企业“找窝生蛋”,帮助乡村“借鸡生蛋”,帮助农民就近就业。
“车间下乡”新模式,首先被捷锋帽业(泗阳)有限公司接受并尝试。2007年落户泗阳的这家企业,年生产运动帽6000万打,产品畅销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经理陈前军说,随着订单迅速增加,捷锋帽业亟需扩大生产规模。根据泗阳县领导的建议,该公司先后在南刘集、八集、爱园、中扬、卢集等地设立加工点,把加工车间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吸纳13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捷锋帽业设立在卢集镇郝桥村的加工车间,由泗阳县县长刘海红牵线建成,吸纳村里112名妇女就业,熟练工月薪超过3000元。
在此工作的张娟告诉笔者,春节期间回家看到村里有了捷锋帽业的加工点,夫妻二人就决定返乡就业。“说实话,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还不耽误种田、带孩子、照顾老人。”
捷锋帽业“车间下乡”的成功实践,在泗阳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该县联成电子、东元玩具、东阳鞋业、蓝祺服饰等12家企业纷纷效仿,把生产加工车间建到农民家门口,累计布点36个,平均每个加工点用工超过50人。
为了加快“车间下乡”步伐,泗阳还采取新建、改建、租赁等办法,在238个村建设“三来一加”加工点,在70个保留村庄分别新建一个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吸引县城企业“车间下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车间下乡”不仅解决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难题,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管理成本和用人成本。
泗阳县委书记李荣锦说:“企业向下布点,是我们‘家门口就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在村头的车间,加快了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