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商、政府、媒体、NPO、学者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中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绕不开的话题。虽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遥想当年,它如今能成为一种共识价值,仍让人感到鼓舞。而这在中国大约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中国CSR的成绩单
CSR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此后进入中国CSR发展的第一阶段。当时,最典型的CSR事件是国际品牌商对中国代工厂的社会审核,俗称验厂。验厂是一种常规的CSR模式,至今仍十分盛行。它是我国中小企业了解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方式。形势所然,人们更愿意把目光聚焦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跨国巨头的身上,中小企业受到的关注一直很少,而他们又往往处在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第一线。验厂这种模式虽然并不完美,但对于推动中小企业CSR仍然功不可没。在CSR刚进国门之时,我国一时间应对不暇,以“新型贸易壁垒”视之,而如今这种观点已经不那么有市场,这也体现出我们在CSR态度上的进步。
进入本世纪直至2008年左右,是CSR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代表性现象是各类CSR颁奖活动此起彼伏,CSR成为媒体讨论的焦点,学者们常常就“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站看针锋相对的讨论。这个阶段也是我国CSR理论的启蒙阶段。其成果,一方面共识在讨论中成型,“要不要承担”已经不是问题,核心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各类CSR国际标准和时髦概念不断被引进并广泛传播,中国企业界在CSR理念上与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接轨,为CSR的开拓实践埋下了伏笔。
2008年以后进入CSR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也是CSR实践的摸索阶段。来自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创新,为我们带来了色彩斑斓的CSR图景。“企业社会责任有波涛汹涌之势”。摸索阶段最辉煌的成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前后,以国资委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开始力推CSR,信息披露是最主要的突破点,于是我国CSR报告的数量迅速攀升。CSR报告数量在2007年是77份,2010年度则超过了700份,而且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停止。虽然整体上讲,CSR报告质量不高,有学者称80%的报告不合格,但短时间内有此成绩已经非常理想了。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CSR蓄势待发,实际上一些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前沿理论、先锋实践不断涌现,再加上整体政策舆论环境的变化,揭示着CSR的大致发展方向。
CSR五大趋势
战略CSR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引领性趋势。它意味着CSR不仅仅是信息披露和CSR报告,也不仅仅是公益捐赠和慈善,而是和企业的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的战略选择,它期待CSR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市场甚至利润。
战略CSR是必然趋势,还因为它关系到CSR本身的可持续问题。如果CSR不能找到对企业战略和价值的贡献,CSR在企业内将永远处在一个非主流的边缘位置,也随时可能被裁撤。幸运的是,商业与社会利益的融合是可能的,只是它意味着更高的挑战。一如它要求企业有CSR建制,一个专业的稳定的CSR部门是必须的;另外,它要求突破性的创造力,要求企业能够从行业特性、自身特点出发设计和执行CSR的战略和项目。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企业,部分企业已经展现出战略CSR的势头。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节能减排。如果说全球最大的政治是气候政治,也许并不为过。如今,二氧化碳早已不仅仅是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且成为了与贫困、发展乃至生存生活方式全方位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几乎不可能不对这一全球性议题做出响应。
社会资源研究所2010年对30家企业CSR报告的研究发现,有13家企业提到了气候变化有关的管理举措。不少企业把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纳入CSR战略的核心部分。碳管理、碳足迹、碳披露,这些在几年前匪夷所思的名词,这些年已颇为时髦。刚刚结束的德班气候会议,经过艰苦绝卓的谈判,《京都议定书》终于得以延续。我国的气候承诺犹言在耳。以后不论是企业自愿,还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都将登上众多企业的日程。
第三个十分重要但又颇具争议的趋势是供应链责任。实质上,供应链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硬币的正反面,相伴相生,不可分离。为什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在一己企业范围之内履行好社会责任,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只有做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供应链管理,企业才可能保证消费者享用到安全的食品。与此类似,保护工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也只有贯穿到全供应链之中才能真正实现。
与供应链责任类似的另一个概念叫“生产者延伸责任”,意指生产者要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承担责任。
供应链责任或生产者延伸责任目前也几乎被所有国际CSR标准所采纳。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在使用“绿色供应链”、“责任采购”等概念。不过,由于它们大大拓展了企业履行责任的范围,对品牌企业的要求极高,中国企业接受并实践供应链责任仍需假以时日。
第四个有意思的趋势是企业与NPO互动。NPO是企业的监督者或合作者,是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天然伙伴。不过由于我国对NPO的态度一直不很明朗,企业与NPO之间的互动较少。目前已有迹象显示,企业与NPO之间的隔阂正在溶解,对话正在越来越多。
此处专论NPO的监督角色。在中国当前语境下,NPO监督政府的空间极小,因此企业也将成为了监督型NPO的天然对象。在过去,NPO的监督对象主要是跨国公司,而近年来针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倡导活动也越来越多。过去中国企业处在NPO监督的真空之中,缺乏必要的应对经验,部分企业一遇到NPO的压力,就说他们是“反政府的不良组织”,这显示出认知上的严重落伍。随着NPO空间的进一步扩大,NPO监督企业的时代必将郑重来临。因此企业必须学会与NPO对话、互动和共生的技能。现在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设置了专门的职位,就像设置政府事务职位一样,专门负责与NPO的沟通,即是看到这一趋势的理性反应。
第五个趋势与公益有关。虽然CSR不是公益,但企业在全球各地都是公益的积极参与者。在中国随着公益开放时代的来临,企业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商业元素开始注入公益。一些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概念,如“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社会投资”,也为中国公益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从积极方面说,企业的参与促进了公益文化的变革。目前,公益界对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对公益效率和效果的追求有关。但另一个方面,企业公益本身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也亟待提升。一些企业做公益的随意性极大,缺乏必要的管理,另外和商业纠葛在一起的公益风险极高。于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参与公益的方式——企业基金会应运而生,并且开始成长起来。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可查询到名称的企业非公募基金会至少有130余家。虽然,企业基金会的独立性目前仍有挑战,但其作为独立注册的社会实体,有与企业相分离的趋势,是值得鼓励的方向。
未来挑战
虽然中国CSR蓬勃发展十分可期,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艰巨,能否克服这些挑战,将决定着中国CSR的性质和走向。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的挑战:
其一,驱动力多元化的挑战。跨国企业的采购政策和政府的行政政策是中国CSR过往的主要推动力,这些可以归为“自上而下”的驱动力。相比之下,那些“自下而上”的驱动力,如来自利益相关者和NPO的压力,在中国的作用仍不明显。驱动力因素不完整,会导致CSR方向的偏颇。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我国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
其二,CSR核心议题去敏感化。CSR包罗万象,准则众多,其中一些内容在中国颇为敏感。如全球契约的十项原则中,有两条原则与人权有关,四条劳工原则即自由结社、强迫劳动、废除童工、就业歧视,在中国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为此,这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在中国很少得到讨论,中国CSR目前也缺乏推动这些方面的有力行动。我们需要一个去敏感化的过程,以还原完整的CSR概念体系。
其三,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随着大型企业走出国门,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更为明显。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履责行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绩效,而且代表着国家的形象。目前已经到了需要认真思考中国企业海外责任的时刻了。
其四,CSR人才培育任重道远。CSR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CSR专业人才。试想将来,两千余家上市公司、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世界500强驻华企业的CSR工作,需要近万名CSR人才。不仅是数量,还有能力要求。CSR人才既要有经营管理的商业之能,又要有社会和环境关怀,满足这些要求的人才相当难觅。当前的挑战就是要建立CSR人才的培养机制。
中国CSR的发展脱离不了中国整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推动。CSR亟待打破藩篱,跨界互动、跨界合作,如此才能共筑CSR的美好未来。
作者:李志艳
【版权声明】欢迎在注明来源及作者的情况下,对本文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