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玉树县藏族小伙子丁江将被褥搬进新房内。 本报记者 李强 摄
本报讯 (记者易方兴)设计方案多次征求意见、当地藏民全过程监督、修造水井等额外援建项目……北京援建青海玉树县哈秀乡等地的2715套农牧民住房目前已率先交付,当地藏民已陆续入住。截至上月底,北京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援建玉树工程量的92%,工程进度远超6家援建单位的平均水平。
自掏腰包给藏民打井
11月10日,玉树地震重灾区哈秀乡,已很难见到地震留下的痕迹。道路是新的水泥路,一排排红白相间、颇有藏族特色的平房坐落在雪山脚下。
“每种房屋的设计方案都要经过全体村民大会表决,北京援建指挥部想得非常周到,用什么颜色、结构如何等,都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哈秀乡党委书记西然江措说。北京住总前指书记董明德说,为了让藏民生活更舒适,他们还为每户修了一口水井,“过去好多人走几公里到河里去打水。这部分钱是我们自己出的,属于提升项目。”
除了设计方案需要反复讨论外,房屋重建还要接受当地藏民“无时不刻”的监督。“除了专家、基层干部等组成的监督队外,最广大的监督队是藏民自己。由于他们的帐篷一般都搭在自己房屋的附近,所以基本上天天来工地看房子,可以说是无时不刻地监督。”西然江措说。
搭罩子生火修建房屋
哈秀乡、隆宝镇在玉树地震中受灾严重。北京此次负责的这两地2715套农牧民住房,从开工到建成,实际施工时间还不到一年。
“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冬天经常零下20℃,水泥根本没法用。”北京援建工程建设部部长孟捷表示,“为了让藏族同胞们早日住进新居,我们采用‘冬施手段’。”
孟捷说,所谓“冬施”,就是在在建房子外,再搭一个更大的封闭的罩子,在里面生火,提高温度进行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提前完成了今年的援建任务,可以说,这是‘高寒不减斗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困难不挫信心’的援建精神的体现。”
■ 探访
“搬进新房再也不做噩梦”
去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时,哈秀乡的藏民仁增才仁和妻子达样正在山上赶着牦牛吃草,“当时还没意识到是地震,等意识过来,发现人没事,真是谢天谢地。”
但他家的房子却倒了。“一片废墟,屋子里的东西全都砸坏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仁增才仁一家都住在帐篷里。达样说,“帐篷里太冷,天天都做地震了、然后被埋了的梦。”
今年10月,任增才仁家的原址上,一栋砖混结构的80平米新房落成了。他们同当地数百户藏民一起领到了钥匙,搬进了新居。达样说,新房睡觉很踏实,再也没有做恶梦。
11月8日,仁增才仁在新家里,笑起来时脸色格外红润。他拉着记者的手说,最近一星期,他们的客厅里都摆着招待客人用的干牛肉、酥油茶和饼,“搬到新家,特别高兴,谁来都欢迎。”
仁增才仁说,他们打算以后多养些牛,再盖一套房屋,等女儿大了结婚,还能把这套房子留给女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