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瘫痪修理工自愿捐赠遗体
生命的终点还很遥远 他却希望能用身体帮助别人
为宿迁最年轻遗体捐赠志愿者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未知的,而他却要在身后捐出自己惟一的“财富”,这种超越生死的洒脱,显示了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昨天下午,34岁的张彬在遗体捐赠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虽然瘫痪了,但是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我想过,人总要一死,死后化成灰,不如救救别人。”张彬的乐观豁达和无私,让前来为他办理手续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称赞。
2007年对于张彬来说,是改变其命运的一年。一日下班后,张彬像往常一样和朋友结伴回家。不料在途中却突遭厄运:朋友驾驶的摩托车不慎翻车,后座上的张彬被重重地摔倒在地,全身痛得当场失去了知觉……两人被送往医院后,朋友伤势较轻,而张彬经医生诊断,胸椎第五和第六骨节处的骨髓断裂,从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以后,张彬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了,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还带走了惟一的女儿。
妻子离去,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宿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张彬位于市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包庄大队的家中。张彬,今年34岁,原在南蔡乡做修理工作。5年前,因遭遇意外导致胸部以下瘫痪,从此只能以床为伴。
矮小破旧的屋子、斑驳开裂的墙壁,这就是张彬现在的家。从他59岁的老母亲王孝华口中,我们得知这里是王孝华娘家的房子,已经几十年了。被问及为何要搬来这里住,王孝华说,以前母子俩住在三棵树乡大华村,因为那边已经拆迁,没地方住了,只能暂时搬到娘家来。
王孝华热情地将工作人员和记者领进屋。只见昏暗的屋内,摆放着一张双人床,而在床上裹着被子满脸微笑的男子,就是张彬。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已经有5年了。
“这5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熬。甚至也想过要放弃。因为这件事,妻子跟我离婚了,还带走了我们惟一的女儿;母亲本来还能为家里做点事、赚些钱,但为了全力照顾我,只好全天在家陪着我;我连路都走不了,只有两个胳膊能动,家里什么忙都帮不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真想做点什么!”张彬说道。
生活窘迫,乐观母亲领他走出阴影
王孝华告诉记者,目前家中的情况确实很不尽人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儿媳4年前带着孙女离开这个家之后,生活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自己一个人的肩上。“老伴在儿子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在了,家里除了瘫痪在床的儿子,还有个80多岁的公公,前几年因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现在有些神志不清。”但生性开朗的王孝华始终面带笑容地面对记者。
张彬出事住院的那半年,王孝华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特地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子,每天为他进行按摩帮助治疗,希望儿子能有所好转,可谓操碎了心。当被医院告知儿子病情严重,康复的希望几乎为零,且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她无力承担,无奈之下的王孝华只好将儿子接回家中照料。
随后的几年,起初因为不能下床,终日闷在屋里的张彬时常会显得有些烦闷。经过王孝华耐心开导和悉心照料下,张彬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
看电视节目,萌生捐赠遗体念头
瘫痪在床之后,张彬每天只能通过家里的电视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似乎成了他新的爱好。“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甚至是广告都看。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吧,我躺在床上看电视,看到有报道说有人志愿想将器官捐献出去,我当时一想,对呀!我也可以这么做,虽然我瘫痪在床,但是还能给别人做些贡献呢!”张彬笑着说,萌生了这个想法之后,起初他还怕母亲不同意,心中有些犹豫。
但是这个想法就像是一颗种子,萌芽之后很快便茁壮成长起来。终于,张彬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了母亲,令他意外的是,母亲王孝华并没有反对。“儿子,妈支持你。”王孝华简单的一句话为张彬打足了底气,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宿迁市最年轻遗体捐赠志愿者
据了解,遗体捐献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目前,张彬是宿迁市建市以来最年轻的遗体捐赠者。
据宿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妮娜介绍,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此外,捐献遗体是在自愿、无偿的原则下进行的。
目前宿迁市自愿进行遗体捐献,并在遗体捐赠登记表上签字的志愿者仅有十几位,34岁的张彬这样的举动不仅对弘扬无私奉献、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在医学教学、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等领域都将有着巨大贡献。
“我的身体很健康,虽然以后,我可能都会在床上躺着,但是我总在想,等我的生命走到终点时,让我身体的其他部分帮助别人更加健康地生活,其实非常有意义。”张彬在遗体捐赠登记表上签完字后,潇洒地说道:“我失去了许多东西,但我还有我的这具身体,它可以用来救助他人、做医学研究,这也是体现我自己的价值啊!”
张彬这句朴实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为动容,这个朴实的汉子,用他同样朴实却豪迈豁达的行为,在距离死亡还那么遥远的时刻,承诺捐出自己惟一拥有的“财富”。(朱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