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慈善家后人寻访陕州80多年后再续大爱之缘
11月15日清晨,记者随无锡4位慈善家的后人,踏上了他们的祖辈当年留下足迹与美誉的陕州(今三门峡一带)大地,应邀感受新陕州的风貌,领略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今年2月15日起,本报与《三门峡日报》及《西部晨风》报联动,多次报道三门峡民间人士发现的尘封80余年的一段涉及两地大爱的民国旧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陕州大地连年大旱、战乱不断,百姓饥寒交迫,不少人因灾丧生。灾情惊动了远在无锡的红卍会、辅仁慈善会、公济社等团体,引起大慈善家唐滋镇、唐圻镇、华堂等的高度关切,他们筹集善款,派施襄臣等冒着炮火(当时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在打中原大战),连续三年来到陕州、灵宝、渑池等地,设粥厂、放舍饭,赈济灾民,救人无数,并恢复召公祠,重立碑纪念。
今年春天,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门峡甘棠苑吴启民先生偶闻此旧事,遂与三门峡市文史学者姚学谋、《三门峡日报》资深记者尤黎明一起,联系本报记者,并踏上赴无锡的感恩之旅。在无锡,通过关键牵线人——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夏泉生和宋祁新等,他们见到了慈善家施襄臣的后人,联系上了因赴灵宝赈灾而病故的过智修的女儿,众人均激动不已。施襄臣的两个孙子向三门峡人赠送了当年爷爷在函谷关赈灾后珍藏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题辞集》纪念册,以及无锡著名画家作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的画作复印件。三门峡人则回赠了1936年编修的《陕县志》中有关赈灾的复印件。双方亲切交流,演绎了两市民间交往的一段佳话。本报和《三门峡日报》及《西部晨风》报连续刊登报道,一些热心人士把珍藏的赈灾资料捐献出来。此后,继续寻找无锡慈善家的后人,成为三门峡和无锡爱心人士共同牵挂之事。
当地人至今感念无锡人
捧出当地响当当的特产苹果,摆上当地隆重待客的“八碗席”,虽然在江南人眼里,粉蒸肉、豆腐干、黑木耳等为主的午餐算不上丰盛,甚至手中的馍冰凉得有些难以下咽,但在三门峡市人马寨做客的无锡人心里都暖暖的,嚼得津津有味。
虽然腿脚不便且已八旬高龄,但无锡慈善家唐圻镇的孙子、上海大学教授唐齐千先生携妻从上海赶来了;慈善家施襄臣的孙子施康安兄弟二人结伴来了;当年无锡红卍会会长张仲涛的孙子张钟仪来了;赈灾途中病故的无锡慈善家过智修的重孙女陈礼敏,也带着奶奶的嘱托来了。此外,热心牵线的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汤可可、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徐元生、无锡地方文史研究者宋祁新也一路同行。
15日上午,在人马寨村,村长王陈三带着淳朴的老村民兴冲冲地赶来,紧紧握住无锡慈善家后人的手,他们用陕州普通话连说感谢。遥指寨墙西面一处破败的庙,1942年出生的关邦群告诉大家,当年无锡的慈善家就是在那里设粥厂的。
关邦群是原村小学的老师,当时无锡人来救灾时他还没出生,不过他父亲生前曾多次忆及此事。“因为我是家中独子,有时矫情,饭不吃干净,父亲常常会念叨往事,让我爱惜粮食,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提醒我们要做善事,“听我父亲说,无锡善人是1931年春天来的。据我父亲回忆,他当时17岁,无锡善人们拉来了米,支起了锅,给灾民送饭吃。第一天去吃的人并不多,因为不了解情况,不敢吃,怕吃了被抓壮丁。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人渐渐多了。再到后来,不仅人马寨的村民吃,周边四五个村子的人也都来吃。庙外赈灾的地方支起三口大锅,一锅可以装一百多碗饭,后来增加到七口锅。开始送饭给灾民吃,后来人多得排队了,最长一次排了两百多人。我父亲亲眼看到一个善人累得晕倒,还是他的两个同行扶他到一旁休息。当然,我们不知道那人是谁。更难得的是,因怕麻烦群众,这些善人就在粥厂旁搭个窝棚,睡在窝棚里。在那两三个月里,记得有一次半夜突降大雨,他们就捡些路边的玉米秆遮风避雨,所以我们这里一代代铭记这一恩德。兵荒马乱的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慈善家,我们都挺不过去的。如今无锡来客人,他们的后人来,我们感觉很亲切,感情上就像一家人。”
一旁的几个年长的村民纷纷应和。据悉,明年该村将在原址立纪念碑,感谢无锡慈善家当年的贡献。村长激动地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村300人口,如今1300多人,我代表全村人向无锡人致谢!”(林洁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