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渐近,大家或许还在收拾行囊,或许已经踏上归途,满怀喜悦、满载收获。然而,这时候也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期,望全体返乡的朋友们,积极了解掌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常识,多听多看多咨询,共同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在此,警方对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段进行详解,希望广大群众提高警惕。
【案例】
2022年12月份,如东县居民刘女士在家中接到一陌生电话自称是南通市公安局民警,对方称刘女士的身份证在外地有异常使用,让其配合调查,刘女士在对方的指引下在自己的手机APP上购买10000元数字人民币,后分两笔转入对方数字人民币账户,被诈骗10000元。
【手段剖析】
1.冒充各类工作人员,话术诱导
通过固定电话致电受害人。话题切入点取决于诈骗分子获取的被害人信息,通过获得的信息编造比如非本人的消费、大额转账、和本人无关的物流订单等事项,无一例外这些事项都“违规”了,可能面临处罚或者牢狱之灾。
2.转接假冒“公检法”,制造恐慌
一般情况下,受害人会对“违规事项”摸不着头脑,迫切希望获得解决方案。于是诈骗分子顺势推出转接“公检法”服务。在受害人接通第二层电话后,便有假冒的警察、检察官、法官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所谓法规解读,后果预告,让受害人陷入恐慌之中。
3.私下添加联系方式,强化控制
为了增强可信度,更是为了方便下一步指示转账。诈骗分子会要求受骗人私下添加QQ或者微信,给受害人发送提前PS出的“工卡/警官证”、逮捕令、通缉令,甚至可以进行短暂视频通话,露出警用或者官方制服标识。
4.技术手段强化操纵,引导转账
诈骗分子在获得受害人信任后,一部分会直接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实际为诈骗分子个人银行账户上,现阶段多是通过QQ电话给受害人提供链接,该链接一般为钓鱼网站:通常有“公检法”的名称标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信息查询”、“公安部通缉人员查询”等字样,受害人在链接中输入个人真实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诈骗分子在后台获取信息后转走卡内资金。
【防范小策略】
1.电信、医保、公安、检察部门不会相互转接电话。
2.检法机关办案不会通过电话、QQ、传真、网页等形式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如果难以分辨那些打来电话的警察是真是假,就自行拨打110或者上门派出所咨询了解,110接线的和派出所里的肯定是真警察。
3.公检法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更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供稿:南通市公安局 编辑:陆启航 审核:陆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