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领域经过了2008年“井喷式”发展,2009年“平稳式”发展,到2010年进入到了“思考式”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迅速,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学习之余投身于志愿工作。现在很多机构包括很多企业到大学里直接招募志愿者,很多学生去了之后感觉到自己不是志愿者而是被当作了免费劳动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志愿者呢?很多人认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志愿者要看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但是我们很难通过表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做事动机。
近日,由《环球慈善》杂志社和东珍纳兰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五期高校“公益会客厅”活动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本期活动就“志愿服务与公益事业发展”的话题展开讨论。
在本期活动中,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能力建设官员白晶女士与大家分享了志愿者构成的“五角形或金字塔”理念。“自愿性、非报酬性、公益性、有组织性及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时间,这五个元素构成了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基本判断标准。”白晶解释说:“我们从事志愿活动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任何一个外力胁迫的;我们从事志愿工作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这个行为是非报酬的。也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报酬,但实际上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报酬。此外,我们做的事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一些公益性的、利他的事情。”
志愿者首先是一个人,那么作为一个人他首先需要的是安全保障。如果连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没有谁还会去做志愿者?另外,作为一个人要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大家做志愿服务的时候是可以拿一些必要的补助,像交通、午餐等等。这些补助不是我们劳动所换取的价值,这只是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基本保障。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个体的人,在中国目前的公益大环境下只有通过组织我们的志愿能效才是最大的。志愿者付出劳动和时间,才能更直接的体现志愿服务的价值。
志愿服务与其拥有的财富多少没有关系,它不是社会某一个阶层的专属权利。“人人皆可成为志愿者”,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李涛主任经常问别人两个问题“你认为一个人拥有多少钱了才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一个人要穷到什么程度他才不愿意帮助别人?”结果发现,拥有再多财富也需要别人帮助,再穷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
我们经常听到志愿、公益、慈善和大爱四个关键词之间关系转换的争论。刘正琛认为大爱是志愿精神的精髓,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画等号的。《圣经哥林多前书》里的一段文字,或许是四个关键词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文/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