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别墅中的“阿宝”(左)正为抢到晨报志愿者亲手送上的熊猫窝窝头而兴奋 晨报记者 陈征 本版现场图片 最近两天,晨报记者、绿色俱乐部成员以及读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前往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开展“探访熊猫基地”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不仅为两个熊猫基地捐赠了一些物资,还体验了大熊猫研究和饲养的过程。
昨天,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只名叫“毛毛”的大熊猫正式成为新闻晨报认养的“爱心熊猫”。这是一只近8岁的雌性大熊猫,它深受大家欢迎,两年多前已当过妈妈,最近出现了妊娠迹象。
早在3年多前,晨报记者在四川卧龙熊猫中心采访时,恰遇汶川大地震,曾和14只熊猫崽等一起被困了将近一周,与熊猫和卧龙熊猫中心结下深厚感情。而晨报此次赴四川探访熊猫基地,认养晨报“爱心熊猫”,不仅是一次关爱大熊猫的志愿者活动,更是一次践行晨报一贯以来的关注环境、关注自然理念的行动。
晨报首席记者 吴飞 晨报记者 王治明
昨天上午,成都刚下过一阵阵雨,天又放晴,熊猫基地遍地栽种的翠竹叶子上,挂着闪着莹光的水滴。
从摩天大楼耸立的上海,投入一片青山绿水的怀抱,恍若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国宝大熊猫的家乡原本在青山绿水间,但由于人类对它们领地的征用,加上它们苛刻的繁殖条件,一度将这些憨厚可爱的动物逼入灭绝的边缘。保护熊猫的工作是一种教训,是一场反思,也是一种对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的探索。
[难解之缘]
晨报记者曾与熊猫亲历汶川大地震
晨报与大熊猫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5月12日,晨报记者吴飞正在四川卧龙熊猫中心采访中国赠送日本大熊猫的新闻,突然遭遇汶川大地震。地震时,亲眼见证了中心工作人员冒死抢救大熊猫、“人在、熊猫在”的壮举;地震过后,又与14只熊猫崽子度过了将近一周,从此与熊猫结下深厚感情。
在2010年举办的东滩论坛上,晨报退休员工林唯舟作为嘉宾出席并作主题演讲。这位老人在退休后只身前往成都熊猫繁育基地当志愿者,至今已经持续9年。她对熊猫惟妙惟肖的描述打动了许多读者,也正是在那一届东滩论坛上,晨报承诺:要去四川看看结缘已久的熊猫,为它们做点事情。
这个盛夏,晨报终于践行了半年多前的诺言。
[探访成都基地]
认养毛毛,领悟“头等大事”传宗接代
30年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伊始,仅有6只熊猫,随着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员的努力,现在这里的种群数量已经发展至近百只。
新闻晨报在成都熊猫基地认养的这只雌性大熊猫“毛毛”,今年近8岁。在志愿者一行和成都熊猫基地共同签署捐赠协议书后,大家悄悄在熊猫待产房门口看了看这只“爱心熊猫”。虽然还不能确定毛毛是否真的怀孕,但是毛毛最近食欲不佳等表现,让饲养员决定把它安排住进熊猫待产房里,和其它有妊娠表现的熊猫一样重点看护。
熊猫的孕期为80天至300天不等,由于是否怀孕很难从外表判断,因此凡有“迹象”的母熊猫都会被作为重点看护的对象。这个季节也是熊猫分娩的高峰时节,凑巧的是,当志愿者一行在熊猫宿舍当志愿者的时候,毛毛的“表妹”,一只161克的小熊猫出生了。
熊猫的传宗接代一直都是让人操心的事情,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熊猫对于爱情和配偶的“挑剔”。成都熊猫基地的主任张志和博士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痴情熊猫汉”的故事:一只母熊猫为了考察配偶情况,在树上不吃不喝8天,而一只痴情的公熊猫就在树下不吃不喝守候8天,但是当它的痴情即将打动母熊猫时,另一只公熊猫加入竞争,于是,两只公熊猫在树下进行了激烈搏斗,结果痴情的公熊猫由于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也失去了母熊猫的欢心,交配权无奈地让给了对手。
小熊猫的生命得来十分不易,因此人工帮助熊猫生存繁殖是所有熊猫基地的“头等大事”。
志愿者亲手配食品,感受熊猫个性
除了聆听研究员的介绍外,志愿者也亲身体验了熊猫饲养的过程。志愿者一边看熊猫的竹子如何清洗,一边“品尝”了熊猫窝头的滋味;在熊猫医院了解一只“脱下裤子”接受骨折手术的熊猫是如何恢复健康的;在熊猫宿舍里亲手调制了由奶粉、窝头、维生素等组成的盆盆奶;在熊猫活动区域打扫熊猫粪便,清理熊猫吃剩的竹子。
志愿者一番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一只熊猫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比如一只叫“妮妮”的熊猫就很挑食,她偏爱吃盆盆奶,吃完了以后非但不忘把盆子舔干净,连睡觉都要捧着饭盆。而一只叫“阿宝”的熊猫就特别擅长抢食物,遇到抢食失败,还会向同伴投去抱怨的眼神。
这般惹人怜爱的大自然造物,这种濒危的国宝,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探访雅安基地]
希望更多人帮助大熊猫回归野外
中巴车从成雅高速公路上驶出,拐入一片郁郁葱葱的山里,沿山路盘旋许久。路边的河流上飘着腾腾雾霭,空气中流淌着翠绿的芬芳。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便在这片青山之中,基地主任助理王承东在一湾绿水之上的石桥桥头迎接晨报及志愿者一行,我们则向熊猫基地捐赠了3M公司提供的洗手液、野外急救包,索尼公司提供的摄像机等等物资。
碧峰峡基地的熊猫幼儿园里,几只一两岁大的熊猫幼“幼儿”抓着树枝荡着秋千,或者靠着树干酣然大睡。“5·12”大地震后,卧龙的熊猫们失去了家园,被转移到了这里。地震后出生的第一批熊猫成为了“世博熊猫”,来上海住了很久。眼前的这些则是第二第三批熊猫,它们也已经初长成了,但卧龙熊猫基地的重建工作却因为频发的泥石流一再推后,现在也仅仅是刚刚开始动工的样子。说起这些,王承东皱了皱眉,他和熊猫一样都想早日回家。
眼下这里正在开展的工作是进行熊猫的野化:将圈养的熊猫,在监测之下放归到野外的特定区域,并让母熊猫诞下幼崽,让下一代熊猫从小在野外长大,这是熊猫真正回家——回归野外生存环境的第一步。
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回家,前路都困难重重,期待更多人一起参与帮助熊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