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恭(左一)正在教无喉残疾者练习无喉复声
张海恭,民革市委委员,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市聋人协会副主席,一个无喉无声带还能说话的奇人。因为他的出现,残联聋哑协会多出了言语类残疾这个小类别。因为他的出现,众多因患病失喉的人看到了重新说话的希望。16年来,张海恭义务培训了全国无喉患者近6000人。从普通的患者,到世界闻名的无喉说话第一人,张海恭拒绝了无数次来自国内外的各类诱惑,始终坚守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
张海恭的善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多年来,先后被评为长宁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华阳街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上海民革十大服务明星、上海残联自强明星、上海市第三届“慈善之星”。
自创无喉自然复声法
1991年,33岁的张海恭遇到了人生一个重大打击,因为患喉癌,他必须切除整个喉部。
“医生说,手术后就再也不能说话了。我一下子就懵了。不能与人交谈、不能用语言表达喜怒哀乐,那一刻真想结束生命! ”张海恭说,当时的自己也觉得上天不公,万念俱灰。但是,不但不能死,还必须好好的活,为自己也为家人。
一天晚上,张海恭吃晚饭后突然打了一个饱嗝,这不就是声音吗?张海恭刹那间灵光一闪:“能不能利用食管自然发音来代替喉咙声带讲话呢? ”想与家人沟通的强烈愿望和渴望回归社会的心情,促使他开始琢磨、探索无喉发声的方法。
没人教授、没有先例,而且自我训练又相当艰苦,但张海恭挺了过来;一个月、两个月,他那没有声带的“喉咙”出声了。一天晚上,张海恭望着辛苦了一天的妻子,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婆,你辛苦了! ”
不仅他自己高兴,妻子、女儿也为之欢欣鼓舞。此后,他坚持不懈地训练,逐渐地,声音越来越响,语言越来越流畅,后来甚至可以打电话了。
以身说法义务教人说话
喉癌是来源于喉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男性。目前被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弊端也很明显,患者将变成哑巴。据统计,目前上海全喉切除的“无喉人”约6万,全国有59万左右,而每年新增的喉癌患者有1.5万人。
张海恭成功复声以后,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恢复到何种程度,专门到一家单位去进行了面试,结果得到了聘用。
“我们都是与死神擦身而过的幸运者,我们也都可以开口说话! ”张海恭萌发了要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发声方法传授给更多无喉患者的想法。
1995年11月18日,张海恭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东方电台的帮助下,第一期无喉复声研讨班开班了。从此,张海恭再也没停下过挑战无语世界的脚步。这其中,张海恭和他的病友们克服了缺少资金、没有固定训练场所等困难,在家人、朋友和社会热心人的帮助下,陆陆续续地帮助了近6000名无喉患者,不仅使他们重新开口说话,而且不少人还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里头不乏律师、拍卖师等靠张口吃饭的病友。
张海恭的无喉残疾人复声班一律分文不收。此外,他还将自己摸索出来的发声方法及学员们在实践中的感受经验,印成教材,无偿赠送给每一个新学员,无偿邮寄给全国各地来函讨教复声技巧的无喉人。
病人的知心大哥和引路人
在中国残联、上海市残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张海恭在原来的无喉复声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残联系统的无喉残疾者康复组织——上海市无喉者复声专业委员会。
张海恭在担任无喉复声专业委员会主席的同时,仍然继续向病友传授无喉复声方法,并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无喉残疾者言语康复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还钻研有关的心理康复,不仅为喉癌患者进行术前的心理辅导,还每月一次定期进行心理康复的讲座。
“很多病人在患病的同时,也患上了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 ”张海恭说,早在得知他重新开始说话后,为他开刀的医生就时常请他到医院,以身说法替医生做病人的思想工作。 “很少有人能马上接受全喉切除的建议,而我的劝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海恭的身影出现在了瑞金、中山、华东等各大医院。
现在,只要有病友前来找他,只要他有能力,从帮助联系医院、医生、病床,到帮助解决家庭纠纷,甚至帮助进行遗嘱公证,张海恭都愿意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张海恭的无喉康复事业也越做越大,今年5月,中国聋人协会无喉者复声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
记者 程贤淑 报道 摄影记者陈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