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地家访”的路上寻找未成年人的“成长印记”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教育如何作为?“实地家访”可以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交桥”。太仓市双凤中学在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创导并推进“实地家访”这一有效形式。
一、活动缘起
提起实地家访,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傍晚时分,老师与家长在面对面促膝相谈,这样的场面温馨而令人感动。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电话、网络等交流形式的兴起,传统的家访似乎已成为一道美丽而落寞的风景线。丢失了实地家访,实际上也会不知不觉的丢失掉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我校是一所临近城区的农村初中,既承担着学区内学生来校接受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城区和本镇区域内新太仓人子女入学的任务。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能够更贴近未成年学生,让新老太仓人一起来分享公平、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创导、组织校行政、班主任、科任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和未成年学生家庭,密切彼此之间的联系,将“实地家访”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活动”和“规定动作”,引导老师“走出校园,行走田野;关注生命,护航成长”。“实地家访”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走向社会、走进家庭的“门”,架起了一座学校联系社区、贴近未成年人的“桥”。我们在“实地家访”的路上共同寻找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印记”。
二、典型引路
2012年4月23日,语文老师倪夙敏在谭林波同学的作文里发现了惊人的一幕,母亲的腿被打断了。班主任马上找了谭林波了解,确有其事,是现在的丈夫打的。于是班主任与倪老师一起去找王校长,寻求方案。当天下午,王介明校长、德育主任王新和班主任一起走访了谭林波的家,因其母改嫁,当天未能与她联系上并面谈,在看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后,我们关照兄弟俩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一定要找学校、找老师、找同学,我们一起来克服。
谭林波,原籍贵州,2011年9月入学。在开学初的贫困生调查中,因为学生的所谓“面子”,班主任把他当做正常家庭的孩子,也没太在意。该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通过平时的交流,也了解了该生父母离异,现在随母亲生活,家中还有一个小学5年级的弟弟,生活较拮据。
学期初,发现该生学习总不在状态,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于是决定家访。那是3月4日,天下着雨,风很大。走过一排排的楼房,来到路的尽头,有几幢小房子,那是农村家里养猪的地方。班主任王老师不禁在心里说“他不会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吧!”走过粪水横流的小道(边上的几间屋子还养着猪),来到了谭林波居住的地方。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窗是破的,冷风一个劲的往里边吹,只有一间小屋,凳子都没有一个,一张小床,一个电饭锅,一个旧的电视机,这就是弟兄俩的全部家当。当时王老师的心里就酸酸的,心里说下次家访要带女儿来看看。通过这次走访,才知道他的母亲不是随他们一起生活的,而是又嫁人了,现在璜泾居住,一学期给兄弟俩1000元生活费,包括房租。兄弟俩一起生活了三年,都是谭林波照顾着弟弟,放学后买菜做饭,很懂事。接下来,王老师每周和他母亲保持联系,电话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对不起俩个孩子,确又是无能为力。教育是生命的律动,谭林波的经历和遭遇深深触动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呵护。
这样的走访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走访经历促进着我们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与生活,了解到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三、护航成长
2012年1月28日,大年初六,一个噩耗降临到一位普通女孩的身上。白血病,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这位女孩就是倪章欢,1996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开县白桥乡。父亲倪华林和母亲李贵英因生计来太仓打工,她还有一个11岁的弟弟。她的爸爸妈妈帮助人家拆房为生,收入不多。面对巨额的医疗费,他们潸然泪下,他们说:“即便倾家荡产,我们也要给孩子看病啊!”在这泉泉泪水中,一个秘密提早的揭开了,让这本就悲伤的画面再添风雨。原来倪章欢这孩子并不是他们亲生骨肉。
她现在就读于我校初二(5)班。在学校里,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同学,她性格开朗、美丽阳光、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她热爱学习,即便她得了白血病,她还想着来读书,催促她的爸爸来学校报到。病中的她是那样的坚强,在她蜡黄的脸上依然挂着笑容,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
“新学期的语文第一课是《海燕》,我会像海燕那样坚强自信,藐视病痛,搏击它、战胜它。我要顽强、乐观、坚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是绝对不会惧怕你的!我要穿上铠甲与你搏斗,加油!”这是倪章欢同学病床日记中的片段。
面对着白色的病房,倪章欢用她已经瘦弱不堪的身躯与病魔做着一场实力悬殊的斗争。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抗争……
学校一方面组织走访慰问、现场募捐、网络募捐、社会募捐为她筹措巨额的医疗费;另一方面挖掘倪章欢面对病魔依然坚强、阳光、感恩、一心向学的优秀品质,在师生中开展“生命手拉手教育”、“感恩与责任教育”等大型活动,用倪章欢的事迹感动师生,形成了一场“爱心传递、生命接力”的系列活动,引领着师生的共同成长。
四、活动思考
随着“实地家访”的不断推进,通过对问题学生、贫困学生、特殊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走访,家长和孩子乐于见到老师走进自己的家庭。老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使双方在更合适的氛围中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的成长,这种“心贴心”的交流与鼓励,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家长、影响着老师……“实地家访”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观、家长的家庭教育育人观、未成年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托这样的“实地家访”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倾听未成年人成长的心声。今后,我们将坚持把育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我们要牢固确立为家长服务、为未成年学生服务的观念,了解不同类型家庭家长需求,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知识,实现从单纯教育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让我们在“实地家访”的路上继续寻找未成年人的“成长印记”,行走田野,护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