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蒋王中学“微型德育课生命教育”获大奖
1月12-13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课题组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生命教育成果研讨会,扬州市蒋王中学《利用微型德育课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应邀参会,向全国300多所进行生命教育研究的中小学代表介绍了蒋王中学“将生命教育元素融入微型德育课”这一独特的德育创新做法。这一做法赢得了总课题组的充分肯定,并获得了在“全国生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随时随地都是生命教育的课堂
“同学们,今天的早读课,我们来看一段刚刚发生的新闻。”高二(10)班的班主任鞠晓斌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鞠老师打开电脑,播放了一段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救援的新闻视频资料。“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井下153名人员在被困192个小时(8天8夜)后,其中115人获救。”学生们认真地观看着屏幕上的救援镜头,教室里传来小声的讨论声。“听了上面的新闻,你有何感想?每个小组选1个同学发言,谁先来?”看完新闻,鞠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
“8天8夜,生命真伟大,让一切都黯然失色。我深刻体会到,任何时候,生产与发展都必须确立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它融入每一个决策者、监管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血液之中。”“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靠喝井里的水维持生命;他们用裤带将自己吊在管道上,逃过被大水吞噬的劫难。他们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带给所有关心他们的人们以坚强信心与顽强意志。”同学们的讨论让鞠老师频频点头。短短15分钟,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像这样的课,在蒋王中学被称作“微型德育课”,老师们选取身边的案例,最近发生的新闻,抑或从课本内容衍生出去,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这种微型德育课,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微小、广泛、自主、成型、适时、正向、时间短、切入点小,针对性强、参与面广,能体现很好的教育实效。
在课本中寻找生命教育的德育点
“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学校已经在部分学科进行试点,并在下学期对所有学科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德育点’进行了研究和梳理。”蒋王中学副校长罗定告诉记者。
奚桂云老师是语文任课教师。在她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感悟: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例如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相信未来》、《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我的五样》,《获得教养的途径》,《前赤壁赋》、《像山那样思考》等专题;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安妮日记》等专题;选修教材《报任安书》《寒风吹彻》《可以预约的雪》等等,无一不是生命教育的良好资源,关注其中生命教育的德育点,适时挖掘穿插,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引导。”奚老师说。
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扬州高邮、宝应县交界发生4.9级地震。地理老师曹开华结合扬州地震,把地震这一章节调到前面来讲,并准备了大量国内外地震的对比资料。曹老师在分析各国发生的地震过程中,既讲解了地震的知识点,也提高了学生们防灾减灾,敬畏自然,保护生命的意识。
建成全市首家校内生命教育体验馆
罗定副校长介绍说,为了在学生中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2012年上半年,学校率先在全市建成首家校内生命教育体验馆。记者看到,体验馆分为了解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四个分馆,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宣传、观视频、实践模拟真人心肺复苏等一系列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学生们可以从切身体验中掌握了生命必须的急救知识,更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体验馆的活动今后将进一步常态化。每学期开学时,我们都会在这里开展新生进校的‘生命教育第一课’,让孩子们真正懂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该怎样面对生命?”蒋王中学校长王德平说,“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美好生活添彩,这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要旨!”。扬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