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生活给我们快乐
日前,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来宁调研时寄语青奥志愿者:办好青奥会,青年要行动。希望广大青年积极服务青奥、享受青奥,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内涵的志愿精神。
前几天,本报记者去首批青奥会赛会骨干志愿者春训营采访时发现,尽管培训很紧张,但志愿者们都觉得,“志愿者经历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锻炼机会,很快乐很充实”。不难看出,“志愿”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即已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自我完善和提升,在奉献中收获着精神愉悦与满足。
青奥志愿者大致有四类:一是筹办志愿者,在筹备期间参与相关工作;二是赛会志愿者,在青奥会期间承担相应岗位职责;三是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各主要场所服务;四是没有授予志愿者牌子者,但在南京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只要你在南京,就和青奥会有关。强化东道主意识,关键就是要把“志愿”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唱好主角戏。履职尽责干工作,热情大方待嘉宾,从点滴做起讲文明……都是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快乐和幸福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态度。志愿者培训很紧张,志愿者工作很辛苦,但在奉献中能够享受到高尚、尊严等美好情感体验,“志愿”生活带给我们快乐就是这个道理。借助青奥让“志愿”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南京必将因志愿精神“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