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成“公厕”谁是甩手掌柜
在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芷胜庄村停了52辆崭新校车,而且已经停了近一年。这是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购置的校车,原本计划在温岭成立一家校车公司,以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接送难题,不求盈利,但却因为市场需求不足,计划搁置。这批崭新的校车被废置在村里快一年,甚至成了一些人解决内急的“公厕”。 (8月28日新浪网)
那厢是屡屡暴露的不合格校车违规超载、事故频发等安全隐患和惨剧,这厢却是斥巨资购置的大批量高标准校车在村野“撂荒”近一年。当如此稀缺的社会资源沦为事实上的巨大浪费,则无论是“不予批准”的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不求盈利而“先斩后奏”的商会,都决然不会如其所说的那样“冤枉”。但事已至此,最重要、最迫切的不是责任划分,而是如何稳妥善后。难道这52辆校车就只剩风吹日晒雨淋这一条绝路?难道教育部门的一句“已先行告知”,就能超然事外、事不关已?
不可否认,商会方面在没有作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仅凭“投资做好事,政府理应支持”这等主观意愿,就着急忙慌地购置52辆校车,的确有些草率。毕竟,要真正把一件好事做好,同样要讲究智慧及必须的程序正义。否则,极有可能会弄巧成拙,伤了彼此感情不说,更会反噬双方社会信誉,可谓遗毒深远。
但话又说回来,商会此举初衷是为公益,且服务对象是面临接送困难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这便与教育部门存在避绕不开的交集。如果彼时商会就投资办校车公司一事,向当地教育局表明“心意”,并出具可行性报告;在购置校车后,又申报校车许可等程序,这些沟通都属于教育部门“分内事”的话,这会儿出了问题,身为主管部门,难道就可以抛出“仁至义尽”的理由“无能为力”了?作为一种专车专用的特殊车辆,如果教育部门不出面,这些校车除了沦为“公厕”,又能往哪开?
无论如何,商会投资公益创办校车公司是一件好事,尽管当地的校车市场已经饱和,但教育部门不该简单地予以拒绝,大可以充分发挥部门优势,靠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商会与其他校车运力紧缺的地方协调和联系,千方百计给这批校车尽快找到用武之地,切实把好事办好。现实的情况是,虽然温岭一地的校车“用不了”,但整体上却是“太少了”。在统筹协调、配置资源方面,教育部门有着商会无可比拟的“渠道优势”,而这也恰恰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由此,发生校车“撂荒”这等让人心疼的问题,教育部门实在脱不了干系。
要保证校车“开得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财政补贴”需要各方实实在在地拿出齐心协力的态度和行动,仅靠商会一己之力未免天方夜谭。对待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教育部门非但不该消极应对或人为设置障碍,反而更应摆正服务的位置,切实为其排忧解难。像此番商会“热脸贴上冷屁股”的遭遇,何尝不是对民间投资校车市场热情的无情“打压”?对此,教育部门理应深刻反思和检讨。而能否在办公室里必要地“动动嘴”之余,习惯着主动去“跑跑腿”,就是最起码的考验。(特约评论员李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