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理就应该“挺直腰板”
改革开放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加速器,大量外国电影、音乐、书籍如潮水般涌入国门。必须承认,这些舶来品对于繁荣我国文化市场的贡献不可小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一些奇怪的衍生现象。比如,“都教授”的粉丝团不惜重金买断《新京报》的整个版面向其表白,还恭维其是“这个星球上最完美的爱情守护神”,还有的学生不仅举手投足全盘模仿日韩明星,甚至还逼着家长出钱供其追星挥霍。
诸如此类怪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这些怪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却是相同的,即“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这不得不引起全体国人的深思。我们重视文明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吸取外国文明的有益养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而不是为了让国人都患上精神“软骨病”。事实上,在中外文明交流的大舞台上,中国人不仅有挺直腰板的底气,也有挺直腰板的必要。
文明交流,国人有自信的资本。中国人坐拥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一笔足以让国人自信、让外人羡慕的珍贵精神财富。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嵌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造就了勤劳勇敢、明礼诚信、爱国敬业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放弃灵魂深处对中华文明的信仰,就意味着将传承于祖先的财富随手丢弃,就意味着放弃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文明交流,国人有自信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国人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上都具有自信的传统,不仅有赠人玫瑰的底气,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昭君出塞、达摩来华、玄奘西行都是中外文明平等交流的典范。昭君出塞,熄边塞百年烽火;达摩来华,启少林千载禅风;玄奘西行,传后世万卷佛典。这种扎根于文明自信的传统,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文明交流,国人有自信的必要。崇洋媚外,盲目跟风一切国外文明,将外国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人身上,难免邯郸学步的结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法、功夫和麻将等中华文明瑰宝已在西方遍地开花,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这恰恰说明了中华文明并没有在这个时代落伍,它的独特魅力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向往。
文明交流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但文明交流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文明优势,意气昂扬地将自己的精彩故事与他人分享,才能广交朋友、广结文缘,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文明交流,自信先行。为达此目的,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让古诗文回归小学课本,在全社会形成诵读国学经典的氛围,将传统美德写进市民公约。但不管前方道路多么坎坷,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对中华文明的坚定信仰。对于那些沉迷于西方娱乐文化所营造的虚假繁荣,心甘情愿用美好的幻象替换自身文明信仰的国人,笔者只想说一句话:“请擦亮眼睛、挺直腰板!”(张天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