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看待最美系列“道德怀旧”
2012-06-26 07:30:38 来源: 作者: 【 】 浏览:2510次 评论:0

 如何看待“道德怀旧”

              有人这样描述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人们原来的道德规范,一部分被强化,一部分不适应,一部分显得缺失,一些新的萌芽正在成长,呈现出一幅变动着的、带有各种矛盾现象的图景。在关于当今社会道德水准的众说纷纭中,一种多少具有普遍性的怀旧情绪出现了
  有不少人觉得,建国初期虽然物质匮乏,但路不拾遗、民风纯良,而今虽然物质条件较以往极大丰富,却出现不少人对拜金主义顶礼膜拜、一些领域社会不公状况频生等负面现象,于是感到人心不古、今不如昔,并由此向往过去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道德怀旧有积极的一面,它能提醒人们总结过去道德建设中好的地方。但过去也并非一片纯洁,同样也存在非道德的倾向。对待过去的道德状况需要历史辩证看待,不能一叶障目,只看到过去比现在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当下社会道德进步的一面
  本报记者李小佳 (以下简称记者):为什么今天的“道德怀旧”会成为一种带有相当普遍性的社会情绪?对于人们所怀之“旧”和所叹之“今”,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
  王小锡:怀旧风流行,也出现在其他的社会思想领域。近期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很受欢迎,其实就反映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不掺杂质的纯洁感情的向往,从而折射出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抵抗。对于这种情绪,不应一概而论地否定。
  产生道德怀旧的直接原因,是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有主流媒体曾梳理出7类公众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包括人心冷漠,食药不安全,不孝顺父母,当“小三”傍大款等。间接原因是没有历史地看待过去的道德状况。以建国初期为例,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平等的人格,对新社会的道德要求有着天然的向往,对旧社会的腐朽没落有着天然的厌恶和隔离感。所以,人们从内心里认同“劳动同志一家人”、“爱厂如家”、“再艰苦不能坑害人”等价值观,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操守。但在当时,对很多人而言,道德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朴素情感的基础上,而不完全是道德觉悟或自觉。
  张蔚萍: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优秀道德传统,怀念说明人们没有忘记这些传统。但要指出的是,过去也并非一片纯洁,同样也存在非道德的倾向,例如,困难户的钱被少数腐败分子贪污,再如种种隐形的不正当特权现象等。只是那时的问题可能不像现在影响这么广泛,比如“黑心棉”、“地沟油”,过去可能只影响一两个人、一两户家庭,而不是面向广大消费者。
  侯惠勤:人们观察道德总是从各自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出发的,例如,婚姻家庭、同事关系、饮食安全等,在这些领域人们容易感受到人情淡漠、商家失德的一面,并由此产生怀旧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
  道德怀旧有积极的一面,它能提醒人们总结过去道德建设中好的地方,如干群的鱼水关系,官员艰苦朴素的自觉性等,并能警示当下如何发扬广大。但是,道德怀旧情绪也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叶障目,只看到过去比现在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当下社会道德进步的一面,更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对道德发展状况片面理解,并由此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这样就可能会失去对道德建设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的价值得到尊重,改变了过去个人淹没于群体的状况,这是巨大的进步。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遇到的是新的问题,比如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以新的道德观念约束物质主义等,不可能依靠怀旧,更不能靠“回到过去”
  记者:一些人感到,过去虽然物质匮乏,但人心是好的,而今天虽然财富增加,但人心坏了,对此该怎么看?只有在物质匮乏年代,才能保持精神的纯洁、道德的高尚吗?
  张蔚萍:对于物质会不会俘获人心,应该这样看。当物质极端匮乏时,精神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例如,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强调精神,部队就不可能打胜仗,百姓就无法生活甚至生存。但是,当物质丰富之后,当不强调精神同样能够过上好生活时,精神包括道德的重要性就容易被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碗饭要分两天吃时,就必须勤俭节约;当食品供应丰富了,就容易使人们轻视甚至忽视勤俭的价值,导致铺张浪费。
  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时,更需要清醒地认识精神支撑和道德约束对推动物质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将物质财富看成万恶之源。另一方面,要警惕在缺乏正确引导和制度约束的条件下,物质丰富也容易诱发精神的倒退。例如,现在极少数人中盛行的“金钱万能论”,认为靠钱什么事都能解决,能买官、买感情、买人心等。事实上,厚德载物,不管对个人而言,还是对国家建设而言,道德的力量都是不可缺的。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成绩就是最有力的注脚,没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就不可能创造出“中国奇迹”。在国民财富快速增加后,更要强调精神和道德的重要性。用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更庞大的精神群体,来支撑和继续推动社会的富强和繁荣。道德高地不可能建立在一个虚的基础上,与时代进步相伴的,最终不会是道德的倒退,而必然是道德的进步。
  侯惠勤:在价值观嬗变、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当下道德领域问题多发高发,但多是前进中、发展中的新问题。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淹没于群体,个人利益从属于集体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尊重。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个人价值凸显后,也容易造成私欲膨胀,产生种种败德现象。要看到我们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遇到的是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建立差异化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如何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以怎样的道德观念约束物质主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道德怀旧,更不能靠“回到过去”。
  相比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的整齐划一,现在个人道德选择的自由度扩大了,道德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有可能带来各种道德冲突。让社会尊重个人,但又不让个人观念极端化,变成极端利己主义。对于这些问题,“回到过去”是不能提供答案的
  记者:有一种说法,虽然不主流,但听上去也显得挺“客观”,把新出现的种种非道德现象都归咎于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走向纵深,应当如何理解市场与道德的关系?
  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一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即它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即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观念被强化了,没有基本的金钱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但金钱观念走向极端,也会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背德观念。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就是假冒伪劣、诚信缺失、商业贿赂等道德失范现象。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道德和价值观也出现分化。相比建国初期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的整齐划一,现在的道德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个体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多层次的特点。这既使个人道德选择的自由度扩大,也会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家观念、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被淡化,从而导致道德冲突。我国传统文化中维护旧经济基础的封建道德意识,也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一起沉渣泛起。西方文化及其道德观念,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影响我国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带来各种道德冲突。
  总之,必须要看到市场经济的积极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给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并积极应对。但是,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主张“回到过去”。
  张蔚萍: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冲击,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即如何让社会成员有金钱观念,企业有盈利观念,但不使金钱观念极端化,产生拜金主义;如何让社会成员有享乐观念,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不使享乐观念极端化,滋生享乐主义;如何让社会尊重个人,但又不让个人观念极端化,变成极端利己主义,为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对于这些问题,“回到过去”是不能提供答案的,必须靠进一步的道德建设、制度完善。
  所谓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应然,人立身处世的应该。依据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结合我国社会的种种深层变化来判断当下的道德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例如,社会中应不应该有竞争、应不应该尊重个人,在这些方面我们社会是不是更进步了?
  记者:明白全面评价道德现状的重要性,不代表就能真正做到。毕竟当下的道德图景太复杂了:有备受争议的“范跑跑”,也有车祸中舍身推开学生的教师;有对“小悦悦”漠然的过路人,也有伸出双臂救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我们的道德是进还是退,究竟怎么去衡量?
  侯惠勤:面对宏大社会问题,确实容易出现盲人摸象式的评价,出现各种杂音噪音,道德判断也是如此。要客观全面地判断道德整体水平,就不能玩弄例子,不能仅用一两个事例来说明,而必须在整体联系中来把握“事实总和”。
  当下,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是要看道德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上。道德是上层建筑,判断道德必须从认识与其联系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来进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活力得到激发,这些必然为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看道德与怎样的基本社会制度相联系,这种制度能不能有效协调、规范各种社会关系,有没有生命力。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大多数人是感到有奔头的,对这个制度大多数人是满意的,等等。这两者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性和生命力。
  王小锡:道德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而必须从深层来看。所谓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应然,人立身处世的应该。依据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结合我国社会的种种深层变化来判断当下的道德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例如,社会中应不应该有竞争、社会应不应该尊重个人,在这些方面我们社会是不是更进步了?人们自己规划生活蓝图、并能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这是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道德进步和道德自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此外,当下“最美”系列引起热议,体现出百姓在不约而同地树立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型,反映出人们的道德自觉。这些都说明,整体上我们的道德水平是积极向上的。(张蔚萍侯惠勤 王小锡)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如何 看待 最美 系列 道德 怀旧
上一篇真实的“美”才是真正“最美” 下一篇创建文明城市着力塑造城市之魂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