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人类为什么“钟情”于灾难?
2012-02-14 21:11:19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69次 评论:0
人类为什么“钟情”于灾难?


  发生在日本仙台的“3·11”地震,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就在地震发生后不久,身处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镜头中,一辆辆汽车在海啸的侵袭中摇摆不定,曾经风景如画的海边小镇刹那间夷为平地,人们焦灼不安地寻找失踪的亲人。

  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千里之外的这场灾害,与他们并没有直接关联。可这并不影响媒体不厌其烦地挖掘灾难的种种细节。据说,地震发生的那一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规模和强度,甚至不亚于3年前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

  究竟是什么使人类如此“钟情”灾难?是好奇心驱使,还是人们想通过围观别人的灾难来减轻自身的痛苦?对此,最新的脑科学研究给予了解释。

  人的大脑有两个杏仁状的组织,在大脑中起警备作用,名曰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处理感觉和情绪的脑部组织。当一个人面临危险,感到恐惧时,杏仁核便会被迅速激活。作为大脑警觉威胁的信号,一旦被刺激,杏仁核就会马上作出反应,如同开启了“自我保护”的开关,让人的身体也进入到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以便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医学临床实验表明,经历过灾情,或有过逃生经历的人,包括他们的杏仁核在内的多个脑功能区域组织活动会增强,脑功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然而在现实中,经历过火灾、海啸等灾难的人毕竟是少数,因而新闻和电影中那些灾难镜头便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演练,往往可以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们会想象自己被熊熊大火包围时该怎么逃生,也会想象当数十米高的海浪汹涌袭来时,自己又该往哪里撤离才能保住性命。看到别人成功逃生的事例,往往会增强自己处理危机的信心,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的累积。

  这也是灾难片能够成为好莱坞摇钱树的理由。观众无论是看新闻还是电影,当目睹他人的灾难时,很容易产生情绪共振。据最新研究表明,当人们经历别人受到伤害的情景时,大脑的反应和自己受到伤害时相同。大脑中从杏仁核到分析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脑区会被激活。同时,大脑受到刺激会使我们想起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进而体会受害人的感受。

  不过,这种情绪共振并不总是促使人们行动。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便是如此。这一理论的经典案例是1964年发生在纽约的一场谋杀案。一个年轻的酒吧经理被人用刀捅死。据当时的报纸称,在长达半小时的行凶过程中,共有38位目击者,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报警。后来,心理学家分析说,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

  可见,有关灾难的新闻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反而会令人麻木不仁。“3·11”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在成都读大学的小杜,先后收到几个同学发来的短信。晚上,她登录自己的微博时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状态都与地震相关:灾区的最新情况、地震发生时候的照片和视频,也有许多人在为那里的人祈福。

  如今,上网看地震新闻,已经不再是小杜每天的必修课。尽管如此,那些未曾经历的地震,早已让她常怀忧患意识。早在3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小杜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环境,她都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安全出口。每当有余震发生时,她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电视中有关地震的画面,会把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万一地震了,我也能抓起手机跑出去给家人报个平安呀!”小杜说到这儿,得意地笑了。(文/实习生 杜妮)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人类 为什么 钟情 灾难
上一篇推行校车还需市场与公益联手 下一篇“该查的不查” 血铅怎能不超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