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涉足NGO(非政府组织)领域不深,对NGO和NPO(非营利性机构)发展的诸多现状并不算太了解,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手头上项目的开展和对外部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我逐渐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几乎大部分与NGO发展相关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人力等等,都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东西部NGO发展势头较好,中部地区却发生断裂,我国NGO领域的发展严重失衡。NGO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能否形成社会自我组织力的重要体现,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关注中部地区NGO的发展现状。
东部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在全国领先的地位,也出现了许多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但是同时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种民间力量不断走向自主自觉,催生了许多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形态各异,有些关注行业协会“民间化”,有些是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权利及其子女教育等问题,还有些是具体的细化到某一种疾病、某一个社区的。所以具有自主性和巨大民间活力的社会组织在东部地区成长,对配合经济发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笔者认为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西部地区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离东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都有一定差距,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蕴含,优美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源聚焦于此。很多NGO纷纷来此扎根,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蜂拥而至,再加上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资源配置,这里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NGO发展的乐土。就像云南,许多地区贫困然而美丽,民族文化独特而具有多样性。NGO在这样的地方找到了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境内外基金会也愿意为他们的工作买单。加之NGO本身生命力旺盛,一旦气候合适,阳光和水分充足,在“春城”的大地上就会呈现一幅生机盎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至于另一座城市成都,则是“国家不幸,NGO幸”,汶川地震给了这里的NGO一个发展的契机,夸张的说是“灾难”引来了境内外的NGO,孕育了本土的NGO,催熟了新生的NGO。于乎此,昆明和成都成为了西部NGO发展的中心城市。
而中部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NGO领域而言,却始终是裹足不前。即使有少量的本土NGO也是良莠不齐,内外交困,生存艰难,发展状况极不乐观。当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政府对民间公益干预过多,好烦其令,又缺乏政策创新能力,不敢放宽放活,喜欢把民间组织纳入到官方的范畴,即使有一些类似于社会组织的各类爱心会,大都受某某单位,某某机关直接或间接领导,表面上自主,但是实际上很多方面受了极大地限制,没有适当的体制环境,民间组织就处在一种压抑状态,难以拥有活力,很难培养出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形成自我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值得业内读者关注的是,中部地区缺乏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资金支持。我们知道,NGO在现阶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境内外基金会的支持,但据我所知,2010年境内一些支持民间NGO的主要基金会,在招募项目合作伙伴时,几乎都没有把江西这样的中部地区纳入考虑的范围,只有“南都公益基金会”有一部分申请是对中部开放,至于国外的资源也似乎还没有援助中部地区的愿望。在这样的资金环境下,我国中部地区的NGO事业举步维艰,陷入了资源严重缺乏的窘境当中。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NGO大多参照了东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缺乏适合中部地区NGO发展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参考,也缺乏对本土NGO发展道路的自主探索意识,“没有自己给自己找出一条路,没有自己给自己培育一块土壤”,所以,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滚打,走的相当艰难。
不得不提的是,中部地区,严重缺乏NGO人才,当今社会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东西部地区NGO能取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着大量的优秀的NGO管理人才和志愿者资源源源不断的涌去。究其原因,西部有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大量的NGO敞开大门,是很多有志青年理想的青春奉献地;东部则因其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待遇福利作为保障,即使仅仅作为一项基本工作,也有很多志愿者愿意留在那里。而中部则略显尴尬,无西部得天独厚、无东部养料丰富,更没有一个个已经搭好的平台,所以即使中部出了很多人才也未必留在了中部,所以我们听过很多身边的同学大学毕业之后想去西部当志愿者奉献热血,却很少听过有人来中部挥洒激情,无人才则无发展。
中部地区NGO虽然“先天不足,后天缺钙”,但是东中西部代表着整个的中国,我觉得中部地区在的NGO领域的成长是必要且必须的,要帮忙挑起公民社会建设的重担,要共同担当和谐社会发展的重任,仅仅依靠东部、西部的健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极不平衡的。中部地区NGO发展的断裂,就像一根扁担中间产生了裂缝,如果不及时关注,不及时弥补, 那么所有现存的表面的平衡都会打破,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国NGO事业的发展进程。
作为一个愿意长期扎根在中部地区的草根公益组织,我所在的NGO“青原色井冈山大学人文纪录中心”一直希望在未来能和NGO领域的更多同仁达成理解,希望包括基金会、合作伙伴在内的更多相关资源,能够以更加包容和平等的心态来看待中部地区NGO的发展,我想这也是中部地区所有NGO的共同愿望吧。这是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刚刚抽芽的新叶,是荒凉贫瘠的土壤,需要大家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呵护,更多的灌溉,哪怕她现在还很瑕疵,还很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但是,万事万物在发展初始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部地区也会出现NGO发展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是这需要我们所有人,从现在起共同来推动。
我们知道整个中国的NGO领域都还存在太多的空白,但正是因其空白所以蕴含无限可能,中部地区正是一个NGO同仁们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这里的留守现象突出、超生问题严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孤寡老人数目巨大、山区教育依然落后、老城改建文化保护堪忧、原生态文化有待挖掘和保护,几乎所有这些方面都还是空白,都是我们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以我所在的城市吉安为例,这是中国最普遍也最普通的中小城市,然而就是在这座城市,一个“大革命记忆”就够我们做个十几年,庐陵文化,红色革命,就更不用说了。另一座城市赣州,有十八个县,百分之八十是客家人,客家文化深厚,但是据我所知这里还没有一个NGO存在,一切都是空白。所以,中部这个断裂带,其实正是一座巨大的平台,期待更多的人,更多的NGO同仁来这里为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出力。
作者:李艺泓,“青原色口述历史项目”总协调人
联系邮箱: ifchinala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