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菜市场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新名词,但海淀区已在花园路、马连洼、中关村等10家街道建立起露天公益菜市场。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区的29个街道、乡镇将在辖区范围内分别开办一处公益菜市场。尽管公益菜市场很受欢迎,但由于诸多限制,它还面临着名分和身份的双重尴尬。
公益菜市场实际就是将游商规范到固定的区域经营,从打击驱赶变成疏导规范。在国内,之前乌鲁木齐等城市已经在这样做,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北京能将原来的驱赶小贩变成公益菜市场,无疑是温情执法的表现。
这样的公益菜市场,其实是多赢的选择:消费者能便利买到物美价廉的菜,无照商贩不再满街跑干扰交通,小商贩有了经营地方后生活得到保障,城管与小贩矛盾得到缓解。
当年小贩崔英杰刺死城管李志强的悲剧,人们记忆犹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堵”肯定不如“疏”,建立固定的“游商疏导区域”,是好选择。在国际上,这种做法很普遍,比如德国汉堡等一些城市的市政厅广场,圣诞节前总会搭建许多木板房供商贩经营。应该认识到,规范的路边摆摊本来就是正当的职业。
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公益菜市场虽然备受市民欢迎,但始终没有一个合法的名分,甚至涉嫌无证经营,随时面临被取缔与罚款的可能。当务之急,政府部门有必要以出台文件细则的方式,尽快给公益菜市场明确身份。比如美国纽约,就有专门的人行道摊位法案。只要有关部门改变执法观念,把小商贩当成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动辄驱赶的社会扰乱者,既加强管理,更加强服务,公益菜市场就一定能搞好;这也将为解决普遍存在的城管与小贩之争,提供了范例。(文/止凡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