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的报道和反映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绝大部分报道实事求是,对维护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报道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引起了严重的误解和误伤,实属不该。此类报道可以纠错,但由此造成相关食品行业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信任损伤,已经无法挽回。
媒体必须恪守客观准确的原则,对相关信息应仔细甄别、严格把关。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大众的身体健康,人人关心,“燃点”很低。面对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媒体绝对不能随意发布。因为其监督职能和传播效应,使得虚假信息一旦以报道的形式在短时期内集中出现,极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甚至会产生“还有什么敢吃”的想法。
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在好转。如果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或者动辄以“致癌”“致死”“致病”定论,不仅不准确、不客观,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媒体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既包括及时曝光问题食品的存在并促进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予以解决,也包括准确认识问题,不渲染、不夸大、不误传,还要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尤其要避免陷入企业不正当竞争引发的“谣言战”和“口水战”,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增强人们的信心,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摘编自新华社5月27日电 文/明金维、余智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