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慰问应“问”冷暖、虚实、期盼
逢年过节慰问困难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是各级领导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人说,“慰”主要是慰藉、安抚,体现着一种温度;“问”则是了解、体察,反映着工作的深度。这话说得很在理。
慰问不仅是给群众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关怀,更是通过“慰”的过程,虚心向群众“问”取真经。但眼下,慰问活动在一些地方变成了作秀的平台——有的选个点露个脸,把慰问品送到,就算完了;有的一大堆人挤进老百姓家中,摆个姿势拍张照,就完工了;有的拉着慰问对象的手,眼睛却看别的地方,再发表一通大话、套话,就走人了。所有这些“慰问”形式,老百姓看在眼里,不满在心中。因此,在慰问活动中,对于解决“问”的问题,万万不可小视。
那么,慰问究竟“问”什么?我想起码应该往这样“三方面”问:
问冷暖,看群众生活缺什么。冷暖最能代表民意,反映民生。真正的慰问就是放下架子,走到群众中间,体会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摸一摸老百姓的衣被,嘘寒问暖;尝一尝老百姓的饭菜,问酸甜苦辣;看一看老百姓的收成,问家底怎样。老百姓的冷暖是政府工作的试金石,掌握了老百姓的冷暖,就掌握了实情,掌握了老百姓的心。
问虚实,看群众满意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工作做得虚与实、好与坏,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问一问政府的政策措施哪些兑现了,哪些没兑现;问一问政府办事效率高不高,服务态度好不好,哪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如此问到实处、问得真切、问在关键,才能问出真东西、交到真朋友。
问期盼,看群众在想什么。群众的期盼,就是政府工作的风向标。问一问改革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实惠,问一问对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老百姓拥护不拥护。老百姓是生活的主人,得失甘苦感受最深刻;老百姓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老百姓是施政的基础,政策得失反映最真实。如果不闻不问、闭门造车,所想就往往非民所想,所干也就往往非民所盼。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习近平同志在河北阜平,盘腿坐在炕上,与乡亲手拉手问长问短;李克强同志与群众面对面,把群众的“恼火事”一一记在本子上。中央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为干部做出了榜样。各级领导干部不妨从蛇年春节慰问活动改起,以朴素真诚的工作作风,走进老百姓家中,走进老百姓心中。(刘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