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维权日说“诚信”
提起“3.15”,人们首先想到是“打假”和“维权”,自然也会联想到“诚信”的概念。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诚信”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我国现存的问题时明确承认“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并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的要求。今年的全国“两会”以食品安全引出的“诚信”问题,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已超越人们所能容忍的心理极限,超越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
面对诚信缺失的诸多问题,人们往往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太多的误解,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依归。有人讲,既然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承认经济的市场属性。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经济起步时期都要经过“羊吃人”原始积累,都有以巧取豪夺换取资本积累的过程,都经过了百多年的时间,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市场秩序才逐渐趋于完善。所以,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是正常的现象。这一观点,看似有些道理。但仔细琢磨,就难以服众。首先,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不讲规则、不讲道德、不讲信用的经济,而恰恰相反,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其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诚信。恩格斯曾指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因为经济越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欧美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也需要交换、需要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秩序,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第三,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都要求我们既要遵守发达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应当更加注重信用、信誉,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利益,更加注重市场的有序运作。如果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践踏道德,漠视法制,无疑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旨。
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是我们制度与法律上的漏洞,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毒奶粉”、“地沟油”等违法“造假”行为没有得到根治。另一方面,是因为维系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的道德体系尚未建成。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其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共识,表现在诚实守信少有喝彩,诚信缺失鲜有指责,使得不择手段敛财致富变得天经地义,无可厚非。道德失范在客观上又助长了诚信缺失之气。事实证明,无序的市场不可能维系持久的繁荣,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虽可能暂时获益,但最终必定丧失长远利益。为此,笔者认为,在全社会强化诚实守信的观念,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是需要我们必须直面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要加强诚信建设,就要强化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要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作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就要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来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需要管理和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