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解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2013-07-08 06:47:10 来源: 作者: 【 】 浏览:979次 评论:0

解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所谓“生命线”,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党的生命线,顾名思义,就是保证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就意味着,如果党坚持群众路线,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有保证;反之,如果党脱离了群众路线,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党的事业也会遭受挫折,甚至出现亡党的危险。要验证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分别进行探析。
       
理论层面解读:
  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创立形成的,其灵魂就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我们要从理论层面来理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关键就在于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及其衍生出来的一些实践观念有一个深入地认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关于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从而完全抹杀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驳斥了这种“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必然得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就要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其它任何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就根本无法进行,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的前提。因为,人们只有在解决了生存必须的物质要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从事科学文化活动,创造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成为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普通劳动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引起的,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并非是由这一矛盾自己来推动实现的,而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所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某种社会活动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其胜败的关键。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他们总是在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因为,人民群众是为了能够生活、生存和发展才创造历史的。促使他们不断去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因,永远都是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各种利益,即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对此,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所以,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够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或政权,就拥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生存和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保证;相反地,谁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丧失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要素,最终被新的、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政党或政权所替代。
  古人常说的“国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都是这一道理的生动表述,苏联共产党的兴衰也是这一论断的有力史实证明。
  1917年10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不到20年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夺取了政权。在当时内忧外患、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酷的背景下,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点就在于他们宣布以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等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引起了广大民众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民众的信赖和支持。但遗憾的是,在20多年前,已经拥有2000万党员、国家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苏联共产党,却在一夜之间丢失政权,其根本原因正是执政党民心溃散,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在群众中进行调查,结果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和干部的竟占85%,认为代表劳动群众的只占7%。
  历史已经向我们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在一切社会历史的重大关头,人民群众总是变革的主力,最终把违背历史潮流的势力扫入历史垃圾堆。
  群众路线事关党的人心向背
  人心向背,实际上就是民声、民意和民心的所向和所背,它是以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就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这就提醒我们党要明白一个道理:即是民众选择党,而非党选择人民。这意味着,今天人民群众选择拥护和支持我们,明天他们也许就会选择放弃我们。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持续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始终如一地选择、拥护和支持党。要做到这一点,党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正是党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法宝。
  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大多数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一切为了群众”,突出的是价值取向,是指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前提条件。
  “一切依靠群众”,突出的是手段,是指党要密切联系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组织和团结广大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一要求是党充分认可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信任人民群众力量的表现,也是党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支持党的事业的重要手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突出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指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把集中起来的群众意见,通过处理再返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这一路经是保证党始终植根于人民、成长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重要保证。
  实践层面: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始终是我们党秉承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上小康之路,一个关键就在于党坚持了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的好了,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脱离群众路线 革命战争由胜转败
  1926年7月,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拉开序幕。由于战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开展工作,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所以,北伐出师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了3000多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和卫生队,随军出发支援前线;北伐进军中,沿途农民积极参与北伐军侦察、运输、救护等工作,湖南等地的农民甚至拿起武器英勇投入反军阀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支持了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共北伐前后不过10个月,就歼灭了数倍于己的军阀部队,从广州一直打到武汉、上海、南京,占领了半个中国。
  但遗憾的是,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猛烈发展,中共中央为了消除国民党右派的“误解”,提出了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的错误方针,陈独秀等甚至在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情况下,仍无视群众呼声,继续主张制裁农民运动。不久,国民党召开“分共”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曾经节节胜利的北伐战争由胜转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群众路线是党克敌制胜、欣欣向荣的法宝。中国的革命要取得成功,就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党群关系鱼水情深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的道路,历经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此时,曾经30万人的中国红军只剩下不足3万人,四面还有虎视眈眈的日寇和国民党围剿军,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如何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在深刻总结党自成立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意识到,最主要、最根本的就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措施,如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创建“三三制”民主政权,大力推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针政策,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广泛发挥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监督作用;大力推进边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办学校,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提升边区群众的精神面貌……
  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边区政府被建成了“模范区”,延安变成了全国瞩目的革命圣地,党也赢得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实现了党群关系的水乳交融、血肉相连,为党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由弱变强,从延安局部执政走向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群众路线都是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党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抛弃、不能背离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法宝,是党应对一切危机考验,抵御风险的良方。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党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更是对十几亿群众热切期盼的回应。 (求是理论网综合)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思想道德要在“常长”上下功夫 下一篇设“迟到席”还需设“补课桌”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