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文明出国门
——我国努力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
在景区文物上刻字、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因航班问题大闹机场……近年来,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时屡屡出现不文明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7月31日,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电视电话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强调,强化文明出游意识,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数据表明,今年前5个月,中国出境旅游3792.64万人次。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也迅速攀升,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980亿美元。
这一切,无疑值得人欣喜。然而,在颇具实力的消费背后,一些中国游客的自身素养却似乎并没有同时跟上。种种不文明行为被带出国门,暴露出中国游客文明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
比如一些中国游客常常把国内的“不拘小节”带出国门,如随处抛垃圾、在路边长椅上脱鞋脱袜子、走累了随处蹲下等;比如一些人我行我素,在国外一些公共场所,经常会有中文书写的“请勿大声喧哗”等警示牌,但仍有人大声说话;比如一些国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和规定不以为然等。
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如我国公民整体文明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公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出境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缺乏内在道德约束;部分旅游经营者在服务质量、行前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疏于引导和管束等。
旅游,是一国国民文明素养的集中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带出国的不应该只是消费力,还应该展示出国人健康文明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
人们看到党和政府举措频频——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指导性规范;国家旅游局完善旅游团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游手册和行前教育规范,督促旅游企业规范经营、文明服务等;教育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途径、切实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等;商务部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引导境外中资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等。
制定相关规则、规范旅游市场、加强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中国公民文明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塑造中国“文明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
人们看到社会各界积极努力——
旅游协会通过定制度、定规则、发倡议等方式,督促旅游企业规范经营、文明服务;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把文明旅游与现代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面向游客的文明旅游宣传、服务和引导责任;越来越多的旅行社通过“行前说明会”对导游和游客开展出境礼仪培训;导游、领队形成“先知、会管、常提醒”的带团工作方式,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
中国社科院新闻学所所长尹韵公说,文明出游不仅显示个人素质,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假期走出国门,中国的形象就随之展示给世界。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务必承担起普及礼仪知识、加强公众文明出游的教育。
人们看到国人自身思考改变——
今年暑期,准备到国外旅游的大学生小吴临行前详细了解当地付小费的惯例、用餐礼节、着装规范等问题。她告诉记者,提前上网查找当地习俗和相关法律已经成为她每次旅行前必做的“功课”。
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走出国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体现个人的文明素养,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他们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为美景增色的人。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出现不文明行为,这是现阶段我国公民整体文明素质水平的具体体现。然而,展望未来,有关部门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普及文明旅游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出境旅游公民和相关人员的规范约束,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营造提升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质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促进公民不断提升道德素质。
游名山大川、览名胜古迹,当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每位中国游客都能从自身做起,让文明公约内化于心、外见于行,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关部门和游客自身的努力,中国游客带给世界的将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是一个自信、有礼、文明的中国形象。(隋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