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表网络言论当“学问思辨行”
2013-09-13 04:45:4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27次 评论:0

发表网络言论尤当“学问思辨行”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认为:从知到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学问必须经过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努力地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可见,从知到行,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过程,即“审问”——“慎思——“明辨”。
  其实,不止做学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一样要遵循这个流程,在网络上发布言论或者转发信息尤当如此。网络时代的信息只要点一下鼠标、敲一下键盘就得以飞速传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网络上良莠不齐,难免会有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广大网民的善意或者情绪,极尽炒作捏造、煽风点火之能事,若网民不懂得对信息溯源并加以思考和分辨,往往会推波助澜,将事态推向不好的发展方向,造成大众心态失衡,甚至社会动荡。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网民在网络上发布言论或者转发信息时必须具备审慎的意识和甄辩的能力。
  首先,需要审问之。我们处在一个“微时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迎合了网民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快餐化的需求。一篇微博或者微信寥寥一二百字,很难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得清楚明白,有时就会造成网民对某个事件、某个观点“断章取义”。此外,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性,也给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比如2011年的“抢盐风波”,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网民对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恐慌而引发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某个事件、某个观点的缘由、背景、表象、内在追本溯源,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大致还原事情本来的面目。
  其次,需要慎思之。小道消息或谣言始作俑者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实现不可告人的企图,如果传播者对信息的真实性不经过大脑即随意转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思”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有的信息,为了引起注意故作惊人之语;有的信息,站的立场、角度就有乖违之处,这些只要经过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其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之处。“慎”则是一种态度。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是会习惯性的给这件事情去定性,而在盲目去定性的时候也许就会有失偏颇。因此,在没有足够的佐证证实自己的结论之前,还是要以慎重为上。
  再次,需要明辨之。网络信息的“先声夺人”效应很明显,不少网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最先接收到的信息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前面的是虚假信息,网民反而会对随后出现的辟谣和真相更抱有怀疑的态度。大千世界,总是精华与糟粕同在,真实与虚伪并存,“明辩”可以从中去粗取精、除伪存真。“明辩”的标准不是个人主观兴趣好恶,而是要以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为准绳,要看发布的信息或言论是否合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明显有悖于常识和时代发展的,只要我们提高警惕,认真分辨,理性面对,不轻信、不跟风、不传谣,小道消息或谣言自然而然就会不攻自破。
  在8月15日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了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而如何才能坚守“底线”呢?个人认为,需要广大网民以充分的常识作基础,用科学的怀疑精神武装自己,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对没证实的信息随意转播、下结论,一言以蔽之,就是应当“学问思辨行”。(郭宝贝)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网络上“绿林好汉”带不来正义 下一篇打击网络诽谤与言论自由的关键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