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文化转身 节俭过节才能成真
“双节”在即,今年的传统节日可谓“热闹节俭两相宜”。北京园林部门从11日开始进入天安门广场施工,布置迎接国庆节的花坛。与往年相比,今年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两侧的摆花量均有所缩减。与此同时,北京市属政府机关门区,今年原则上也不再摆大型花坛。舆论认为,天安门摆花“瘦身”,是向全国释放出的“节俭过节”信号。
“强本节用,国则不穷”。2013年,称得上是中国的“新节俭元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这是习近平在数日内第二次针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要求。此前,习近平曾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这被视为中央发出的“节俭动员令”。节俭办会、节俭过节等,成为上行下效的风尚。
今年的节俭过节,更多来自于制度约束。要让节俭成为节日文化中的传统基因,并得以沿承下去,关键还是礼节文化要及时转身。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是所谓“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但千百年来的礼节文化,在熟人规则的濡染之下,已经身兼多项灰黑功能。也正因如此,在媒体日前发起的“我们应倡导怎样的‘送礼文化’”调查中——78%的受访居民认为“礼轻情义重”,不必图档次与价格;59%的人呼吁莫让过度包装的“虚礼”造成社会浪费;48%的人认为,送礼不该附着太多功利色彩,让送礼变味儿;44%的人期待改变“送礼即送钱”的风气。
中国的传统礼节文化沿袭至今,已经分化成两种“流派”:一是继承表情达意的简单传统,属于“礼义仁智信”的范畴,是一种美好的交际习俗;二是披着礼节的幌子李代桃僵,将“礼”装扮成权钱交易的硬通货,规避权力监督,达成灰色收益。感情是假,赎买是真。正因如此,不久前,广东举行的第12期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上,当地纪委领导就提醒领导干部,“从查办的案件来看,没有一个老板会舍生忘死地保护干部”。可见,官商之间的“礼尚往来”,与人情无关、只和利益有染。
那么,这种异化的礼节文化如何才能转身呢?答案无非三个要素:一是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公权少些漏洞,程序多些正义,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别有居心的“礼”自然就不会白送出去。二是清理各色潜规则,让社会交易或交际清爽起来,摒弃陋习,崇尚新风,靠法律、行规、舆论等配套手段,为礼节之上的欲念“减肥”。三是传扬种花传统文化,对节日多些体认与敬畏,刹住工具化节日的风习。
“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清清白白过节,简简单单看“礼”,礼节文化转身之后,我们对节俭过节的期许,才会少些对通知与禁令的依赖。 (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