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井底人家”岂仅一“赶”了之
2013-12-11 04:39:25 来源: 作者: 【 】 浏览:940次 评论:0

“井底人家”岂可仅一“赶”了之?

    连日来,北京朝阳区丽都广场一群住在热力井下的人引发广泛关注,很快,住人井井口被相关部门用水泥封死。以前住在井里的人只好到附近的废弃岗亭过夜,没想到如今连这间废弃的岗亭也被拆除了。(《皖江晚报》12月9日)
  古人言穷人“无立锥之地”,而无居住地的“井底人家”们的热力井口全部用水泥封了,终于被剥夺了井底居住权。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捏造事实,而确实存在于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因为“井下住人20年”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记者与民众一波波涌到这里,“长枪短炮”、强光手电,追寻他们的“蛛丝马迹”。同时,有关部门迅速找人把当地的热力井口全部用水泥封了。一边堵井口,一边赶走人,这是掩人耳目?还是一劳永逸?为人身安全考虑不假,是否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值得思量,很多网友表示疑问。
  “井底人家”无疑是寒酸和凄凉,但为什么为何有那么多人,宁肯几年、十几年穴居城市的井下,也不愿意回乡下那个家?这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中的症结在那里。在城市,这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蒸汽井、热力井、废弃井……弹丸之地,但如今他们的居住地被封了,美其名曰为了人身安全。看到此,很多公众却感受到城市的冷漠。如此思维简单、一劳永逸的社会管理措施,却没有得到喝彩声,反而赢得公众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指责,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难道真是我们的城市缺少宽容和良心吗?封住井口,防住了流浪汉,却防不住公众正确审视眼光。不得不承认,在防范流浪汉的“三十六计”中,北京的这招“封井计”可谓“棋臭一着”!令人不禁击掌而赞:这样妙计肯定让孙子再世也自叹计谋之深远,估计诸葛孔明的“空城记”也没有其计之“高明”“冷漠”。
  如果出发点是为了防流浪汉,这是比较消极和粗俗的办法,是不动脑筋的办法,至少不是高明的办法。在这种堵、赶的办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应该好好想一想。流浪者与封井口,本无必然的字面联系,但现实却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有的流浪汉触犯法律,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如果没有触犯法律,而是影响市容,又该怎么办?当然,影响市容不是好事,但必须承认,流浪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他们的情况应该具体分析,对于那些真正有困难的流浪汉,应该特别宽容与同情,并用积极的办法解决问题。只是堵、赶不是办法,某种意义上也是管理上的无能。赶走,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赶”无止境,你把他们从大桥底下赶走,那么他们如果又到马路边睡下该怎么办?你能把马路都堵上吗?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称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而媒体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老年漂”住在“井底”,借新闻图片的冲击力,给公众以刺目、锥心的痛感,现实生活的残酷片段已成不能反驳的现实。写到此,我们需要承认北京的初衷是良好,他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谁不希望自己城市少一点流浪汉,少一点负面社会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完全避免流浪汉的存在,哪怕你是纽约、东京都是这样。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城市,对流浪汉还是比较宽容的。流浪汉的存在,只要不严重影响别人的生活,宽容一点总比冷漠要好!为了城市和井下人的生命安全,封井当然是必要的。可我们只顾驱赶,却未能给他们提供可以居住的地方,这是遗憾,也是败笔。
  总而言之,封井口不是一个好计策,反而反映出一些城市中人对于流浪汉还存在一种隐性的歧视,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救助措施太形式化、太官样,否则也不出现流浪汉普遍性地席身井底之下。笔者以为,封井口应引起全国各地城市管理者的反思,而不能仅指责北京的做法。(醉江南)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慈母”的苦难生活应多些帮扶 下一篇以法治之力扶起“摔倒的道德”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