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泰州史庄村一个充满爱心的村庄
2014-06-12 16:24:1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75次 评论:0

泰州史庄村:一个充满爱心的村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拥有750户居民的史庄村安详、淳朴,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建筑行业,村里青壮年靠着它打拼天下。和史记宏一样,几十年的风雨磨砺,不少人事业辉煌。也和史记宏一样,他们致力报效家乡,默默为每一项公共事业捐资出力。

  奉献爱心,成为泰州市高港区史庄村最司空见惯的举动。村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每一片广场,都铭记他们的奉献。甚至,他们还将公益做向了全国。这样一个“史记宏式”的爱心群体,在史庄村至少有10余人。

  工程队带出去不少年轻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史庄村落后、凋敝,有志向的年轻人纷纷想着外出打工,改变一贫如洗的家境。“406水电工程队”便由此而生。

  “这是我们村当时走出去的唯一一条路。工程队在南京注册,最初由史记宏的父亲史宝赛负责。”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建伟回忆,村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踊跃报名,跟着工程队出去打工,项目到哪人到哪。“一开始都在大庆那边做,后来逐渐扩至全国,工程队也日渐壮大,改名建筑站、建筑公司。”

  史记宏是最早跟着父亲出去的,那年他才18岁。村里很多人跟他一样,都是10来岁就外出,有文化的学工程预决算、会计,没文化的干些体力活。

  今年50岁的史维兆当年也是选择这样一条路。他初中毕业后,连续两年中考没考上,干脆学了木匠,新疆、湖北到处走,没闯出名堂,就回来成了家。25岁那年,他跟着工程队到大庆打工,做了两年会计后,开始自己接工程。“土建、装修都做,后来维修也做,不怕苦,只知道狠拼。”史维兆说,自己立足后,将弟弟也带了出去。“村里人出去打工都是这种模式,一个带一个。”

  留守的家人,村干部照应

  这样一来,史庄村就成了典型的留守村,守着家园的妇孺、老人怎么办?史建伟说,村里当仁不让担起了担子。

  八十年代起,一家名为“虹雨”的化妆品企业开始家喻户晓,这家企业在当时的刁铺镇,离着史庄村约20公里。“虹雨”需要长期供应化妆品瓶罐,位于史庄村的泰兴塑料包装厂成为供货商之一,小厂开始大量招工。

  “村里立即将一些留守妇女、体力尚可的老人安排进去。”史建伟说,车间的工作不算繁重,正好适合这类人群。

  这样一来,在外打工的人没了后顾之忧,干起活来更加起劲。“我真的十分感谢村干部,没有他们照顾家人,我也不能安心拼事业。”47岁的史湘萍忆起往事,满心感激。

  29岁时,史湘萍离开家乡,跑外勤。他做的是当时比较兴旺的医疗器械。离家时,史湘萍是有顾虑的。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大,父亲在他17岁时过世,一直是他撑着这个家。如今,他要外出,妻儿老小谁来照顾?是村干部主动找到他,拍着胸脯让他一万个放心。这以后,家中大小事真没让他操过心。

  “农忙到了,我打电话回来,母亲说,麦子村干部帮收了;接近年底,妻子打电话告诉我,慰问的物资村干部已经安排了;孩子生病,我不放心,村干部又帮忙送医院,垫药费。这一桩桩、一件件,我都记在了心里。”史湘萍说,当时,自己在广西南宁办了家医疗器械厂,后来遭遇困境暂停,又在无锡重新投资,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一年只能回家一趟,全是村干部帮着忙里忙外。“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将来发达了,一定要报答村里。”

  回报家乡,为公共事业出力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女人。在史庄村,是每一个能人的背后,都有一批无微不至的村干部。当年青壮离家,留下的都是老弱,放不下的全是牵挂,是村里的关爱让他们卸下包袱,勇往直前。包括赵玉芳,也总是跟记者说,当初丈夫外出打拼,她留守在家,是村干部关照,将她安排进胡庄派出所上班,不然,连份工作都没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功了的史庄人开始主动建设自己的家乡。第一个知恩图报的是史宝赛。

  “1987年吧,老史书记的工程队挣了些钱,他自己没要一分,捧着4万多块钱,交给当时的村主任,说要给村里修个像样的办公房。”史建伟说,那时,村委会没地方办公,一直租借民房,今天要开会了,借张家的屋子做会议室,明天又去借王家的,打游击一般。

  当年,村委会二层办公楼就盖起来了,虽然只有400平米,但在当时一片低矮瓦屋的村庄中已是鹤立鸡群,相当气派。“这房子现在还在,已经租给一家鞋帮厂。”史建伟说。

  史宝赛开了个头,接下来,能人的爱心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小村。要致富,先修路。史记宏紧跟着父亲的脚步,开始一车车往村里拉砂石。别的能人也不甘落后,纷纷跟着史记宏一起干。“宏哥,你别一个人出力,也带上我们!”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形成了一个“爱心团”,每每村里有难处,大家总是二话不说,共同出钱出力。

  史庄桥是进出村的主要桥梁,每天来往人员众多。当年的老桥只是两块长条状的水泥板,宽不过3,中间还留有两指宽的缝隙。别提过桥,就是站在桥头看看,都双腿打颤。这里经常发生坠桥摔伤甚至死亡的意外。史记宏和史记禄、史维兆等好友一合计,共同出资重修史庄桥。八十年代末,在老桥北不到百米的河面上,一座崭新的史庄桥出现,桥面宽有5多,两边栏杆足有一人高。

  “这座桥修好,大家特地放鞭炮庆祝。后来在2008年,村里将这座桥再修,扩至9宽,并安装路灯,这些能人们又出资。”史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曹兴洪回忆说。

  能人们并不仅仅是为村里的公共事业奉献。1988年,胡庄乡要建老干部活动中心,但是没有资金。当时卫生院的外科名医王绍武找到史记宏,他立即满口答应下来。史记宏做了预算,至少需要5万元,他找到村里其他几位能人,商量共同出资,大家纷纷点头。

  几天后,整整8万元一次性到了卫生院账上,不但二层小楼顺利建好,连内部所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当时,卫生院不过是两排平房,很简陋,但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很洋气啊,里面还有浴室、卫生间,验收合格才使用的,住的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干部。”原胡庄乡卫生院院长韩宝贵说。

  这栋楼至今还在医院内,虽已作为仓库,但记者看到,木质门窗依然坚固,水泥楼梯平稳整齐。

  去年,史庄村要修一条直通银杏路的大道“振兴路”,预计连同绿化、路灯等设施共需百万元,这让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振春犯了难。“没事,差多少,我们来出。”一下子,

  10多位能人主动打来电话。“这让我很感动啊!”曹振春说,这条路被高港区定为为民办实事之一,补助了40万,村里上争了几十万,能人们共捐资22.8万,“每人捐的钱数我们都一一记下来——曹振贵10万、史记宏2万、史记禄2万、史维兆2万、史瑶君2万、史维洋1万、史兴荣2万、史湘萍1.8万。”

  这些年来,能人们共为村里建设捐资多少?曹振春想了半天,“这个数字无法估算啊,村里每条路、每座桥、每个广场,几乎所有的公共事业,他们都有捐款。现在,他们每年往村委会账上打钱,已经形成了惯例。村里每年年底都能收到10多万。”

  帮扶贫弱,不让一人困苦

  除了建设乡里,“爱心团”还关心着每一个弱势群体,帮扶贫困。

  去年腊月二十八,史茂林一次性拿出3万元,慰问30户贫困家庭,为每户发放1000元红包,让大家过个好年。村干部要将他的善举报给媒体,硬被他拦下了,“这点小事,不值得说。”

  和史湘萍一样,史茂林也是靠医疗器械发家。脱贫致富后,史茂林没有只贪图个人享受,而是一直在关爱贫困家庭。他总说:“我们是苦水里泡大的,现在尝到些甜头,不能忘了乡亲。”

  这样的爱心,史维兆也坚持了20年。村里原有位姓姜的孤老,一人生活在破屋子里,史维兆与他并不熟识,只是看他可怜,便主动去帮他修理房屋,送钱送物。姜老过世,也是他料理的后事。

  “村里的贫困户不算多,因为大多为外出务工家庭,纯务农的比较少,但只要有一人生活困难些,必定有能人主动登门帮扶,这是我们村几十年的风气了。大家的想法都是,所有人好过,村才能真正致富。”史建伟说。

  他们还将公益做向全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史庄村的能人们事业基本在外地,要么在外地有公司,要么在外地有项目,每年,在外时间比在家里长。正是有了“第二故乡”,大家又纷纷将爱心的种子撒向了全国。

  史湘萍现在就是广西“江苏商会”的理事,商会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学校慰问,史湘萍从不缺席。“每次过去,捐些钱,买点书包、文具给孩子们,很平常。”史湘萍说,他做慈善就是“随缘”,不会刻意追求“大手笔”,但只要看到有需要的人,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商会已经为广西捐建了好几所希望小学,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心中什么雾霾都散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教育红会连续14年组织无偿献血 下一篇环卫工李双红:放不下一群孤老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