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入警不久的我成为一名社区民警。到社区工作的第一天,我就遭遇了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民警常说的“年轻的挫折”——老百姓明显对我有戒备心,谈话交流也大多是敷衍了事,甚至还吃了“闭门羹”,连群众的家门都没进得去,更不用说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了。
垂头丧气地回到派出所,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社区民警。静下心来分析,我意识到:辖区群众对我有戒备心,主要原因在于我是生面孔。对陌生的人和事都有戒备心,这是人之常情。等到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的见面接触后,群众一定会接受我。
此后,我坚持每天都到辖区走访,用笔、用心记下接触的每个人和每件事,主动帮助群众干些力所能及甚至是抬水等举手之劳的事情,从细节上让群众感受到我确实关心他们,想和他们交流。每到一家走访之后,我都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进而明白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怎样才能让群众既打开家门又打开“心门”。时间长了,我和辖区群众的距离真的就越来越近了。
一年之后,为了检验群众对我的熟悉度,我便尝试着穿便服下社区,想看看群众是不是还能认得我,结果辖区群众基本上一眼就能认出我,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自信。我觉得,穿着警服下社区,群众第一眼看见的是咱们穿的警服,脑海中第一感觉面前的人是警察,然后才会细分你的面目认出你是谁;若穿着便服进社区,群众第一眼看的就是咱们的脸,直接将你认出来。我想说的是,做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妨经常尝试穿着便服下社区,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亲民”效果。(刊登于2012年2月24日人民公安报3版作者为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豫分局新庄派出所副指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