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百姓信赖就是一种福
连云街道是连云港开港时依山兴建的老城区,满城山路,无法骑车,留存着我省唯一的步班邮路,投递员葛军用一副“铁脚板”在这山路上走了33年。
“小葛,辛苦你喽!”葛军50岁了,老街坊们还是亲热地喊他一声“小葛”。19日下午,连云街道七一广场,76岁的张玉书亲切地和葛军打招呼。“小葛特别认真负责,他给我送了十几年的报纸,从没缺过一天。他这个人实诚,是个难得的好人啊!”
记者实地体验了一回邮路,深切地感受到山区投递员的不易,也理解了居民对葛军好感的由来。民国年代的青石板路依山势而修,坑洼不平,从半山腰往上,更是只剩崎岖的山路和陡峭的碎石台阶。一趟邮路走下来,记者的腿疼得厉害,而葛军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走上20公里。33年寒暑交替,为5000多户居民送去了480多万份邮件,无一失误;24万公里的脚程,足可以重走长征路19回。
33年行走在山路上,葛军还一直坚持做好事,被称作“邮路上的活雷锋”。
老街坊朱炳金8岁时患了一场大病,从11岁开始就瘫痪卧床,报刊和书籍是他最大的精神慰藉。在订购、投递报刊中,葛军和朱炳金越来越熟,义务担负起很多照顾的职责。“说实话,葛军做的事比我这个亲侄儿都多,都好。”老朱的侄儿朱勇回忆,葛军给叔叔端来饭菜、安上窗纱,不声不响地走了。有一天,葛军帮叔叔端尿,叔叔实在过意不去了:“这怎么能行!”葛军说:“小叔,你就把我当亲侄儿一样吧!”就这样,葛军照顾老朱直到1996年他去世。朱炳金生前曾深情地告诉朱勇:“小葛是上天派给我的好朋友,是我每天必见的亲人。他在床边陪我修完了函授大学的课程,帮我驱走了孤独,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快乐。”
对葛军的评价中,“负责”是出现率最高的一个词。连云派出所的付安固警官对记者说:“连云街道是老城区,居民搬迁的多,很多信地址不详,遇到这种信,葛军就来找我们核对地址。每个月他都要来几次,我们和葛军也就成了老熟人。”
1999年夏天,葛军接收到一封台湾来信,收件人地址写着“老窑小南山李素霞收”。可“老窑”是解放前的地名,面对已经不存在的地址,葛军在派出所户籍室翻查已经泛黄的户口底册,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筛查出5个50岁以上的李素霞。他拿着5个地址,挨家挨户地问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高原街中巷找到了收信人李素霞。接过信,李素霞流着泪紧紧地握住葛军的手,连声道谢:“真是太谢谢你了,这是我失散多年的亲弟弟,没想到还能再联系上!”
“莫道雷锋眼不见,众人身边就有他。”80多岁的退休教师董一,专门为葛军写了好几首诗。山城退休老人多,下山不方便,订购报刊、缴水电费、存款取款多让葛军代劳,银钱过手,从几十元到几万元,全凭人际间的信任。“那时候我在海岛小学教书,小葛的父亲老葛也是邮递员,老劳模,是渔村里最受信赖的人。一开始,我以为小葛对我好,是照顾我这个父辈的老相识。时间久了,才知道他对所有人都是这样。”去年冬天,山里飘起了大雪,他在窗前盼着小葛来,老伴劝他:“这么大的雪,你还指望人家给你送报纸?”可到了下午,董一从窗户里看见积雪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下楼一看,果然葛军已把报纸送到。董一感慨:“拿着这样一份报纸,你说心里是什么感觉?这分明是一种温暖。”
背着沉重的邮包,从少年到中年,葛军患上了高血压和严重的小腿静脉曲张。省、市邮政部门的领导对这位省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很关心:“要不要换个工作?”葛军认为,他的付出不算什么,在30多年的时光里,老百姓对他的信赖是一种福,是一生享不尽的福!面对“照顾”,这位全省唯一的步班邮递员说:“我还能坚持,等我实在干不动的时候再说吧!”吉凤竹 程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