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文明交通“宿迁习惯”呼之欲出
2014-04-17 11:17:3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75次 评论:0

文明交通的“宿迁习惯”呼之欲出

    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我市公安部门、一线民警、全体市民全力打造文明交通的“宿迁规矩”,“宿迁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车辆停放秩序井然。
  14日,记者走访市区主干线路发现,如今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普遍增强,车辆停放有序,路面行人车辆违章行为少见。
  市民遵守交规成习惯
  上午10点,记者来到富康大道与项王路交叉路口,该路口未设民警执勤岗亭,但人来车往井然有序。
  记者注意到,当路口信号灯显示为红灯时,行人及车辆均处停止线后,无人越线。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骑着电动车,在黄灯闪烁时,捏住手刹闸,并未争抢最后的过线机会。该女市民说:“黄灯就等等呗,毕竟安全第一嘛。”
  沿十字路口南行到义乌商贸城附近,记者看到,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有序地停放在划定的黄线内,各类货车整齐停放在路面停车位中。
  正在等候卸货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环境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车辆停放更整齐了。“每天来此采购的人流量很大,平时到处都是乱停乱放的电动车,我们的货车都找不到地方停,现在好多了。”王先生说,“还有许多流动摊点,现在也都有疏导点了,进出买东西也特别方便。”
  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述说了文明交通给自己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交警执法从严力度大
  下午3点半,记者沿着洪泽湖路一直向东,来到幸福中路岗亭时,见到市交巡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民警刘杰正在执勤,现场车流量较大,但人车通行秩序井然。随后,记者在市府东路的两侧路面上,也未看到车辆违停的情况。
  刘杰告诉记者,现在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每日交通违章量锐减。“现在,我们民警每天6点半就开始巡逻,重点查车辆违停和行人闯红灯,晚上一直到10点才下班。创卫工作开始阶段,我每天查处闯红灯市民就有30多人、违停10多起,而现在每天查处的闯红灯人数只有4、5个人了,辖区主干道基本没有违停现象,市区文明交通状况较以前大为好转。”
  对于文明交通整治,作为一线民警,刘杰感触最深的就是市民心理的转变。“以往,我们对违章市民进行处罚时,市民不理解,辱骂民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围观的市民为违章者解围,工作很被动。现在市民大都很理解,违章被拦下后,大都会主动认错并交纳罚款,围观者也会说警察做得对。”刘杰说,虽然市民文明交通意识在提高,但非机动车逆行、走快车道等现象却在部分无警路口依然存在,需要对此继续严加管控。
  探索交通长效管理模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最初确立文明交通的“宿迁规矩”,到如今养成人人自觉守法的“宿迁习惯”,决非一日之功。
  据市交巡警支队综合科负责人徐业辉介绍,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初期,面对“宿迁式过马路”现象,市公安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宿迁市市区文明交通严管办法》,为市区交通立下了“宿迁规矩”;通过创新渣土车、水泥搅拌车“三色管理”办法,破解市区工程车辆管理难题;通过对公交车、出租车、大客车驾驶人实行“约谈” 处理,达到“查处一个人、一起违法、一台车,管好一个行业”效果,让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形成了文明交通“宿迁习惯”。
  徐业辉表示:“在工作方法上,我们首先创新执法手段,严查违法行为,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先后组织开展了‘便衣行动’、‘围堵行动’、‘静音行动’、‘亮牌行动’、‘闭光行动’、‘春雷行动’、‘旋风行动’,做到‘五个一律’:即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一律处罚;对不愿意接受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一律强制其执勤1小时;对违法停车行为,一律处罚后消除违法行为;对影响通行的车辆一律予以拖移;对公车违法行为,一律公开曝光并抄告其所在单位。目前,市区车辆停车规范率达到96%,主要路口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达到98%、一般路口守法率达到95%,机动车守法率100%,路口、路段交通噪音平均下降30个分贝,市区交通事故量下降12%。”
  创卫以来,我市已投入1900余万元,更新交通护栏2万米,新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8万个、非机动车停车位30万个,市区所有交通标志、标线得到全面更新。如今,我市进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冲刺阶段,在保障城市硬件设施到位的同时,更需要每一位市民在每一个路口、每一处红绿灯前,坚守来之不易的“宿迁习惯”。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身边好人”事迹材料评审活动 下一篇谢长玉:国家资助下的美德少年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