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关爱是现阶段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方向,从去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内容,为留守儿童以及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了广泛的志愿服务,结对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2万多所,覆盖农民工子女400多万人。
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团长、同心实验学校校长……2011年3月,京郊皮村,每隔三五分钟,头上就有一架硕大的飞机轰鸣而过,飞机下的小村里,身兼数职的孙恒背着吉他严肃地说:“这些打工朋友用自己的双手、汗水建起了一个美丽的大都市,但是在这个社会的主流声音中,他们却是沉默的。”说完,他唱起了《想起那一年》,歌声如呐喊。他解释说:真正的摇滚精神不是打碎,而是建设。
文/本报记者黄英男图/本报记者胡雪柏
通过彪哥找到自我
1998年,孙恒从河南安阳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毕业,来到了开封四中担任音乐教师,不到一年,他便辞职北上北京寻梦。
繁华的首都残忍地打破了孙恒的梦,在这里他只能过着街头卖唱的流浪生活。
为了生活,孙恒每晚都会去建筑工地卖唱,在一个工地他认识了建筑工人彪哥。彪哥黑黑瘦瘦,很沉默,有一个晚上彪哥突然跟孙恒聊起了天,他向孙恒伸出双手,那是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双手,彪哥说:“我什么都没有,就有这样一双空空的手,用这双手我要养活老婆、孩子、父母,每天干活很累,十三四个小时,有时十七八个小时,累的时候喝些酒,喝完酒更想家。我们用双手、血汗盖起了一座座高楼,但这个城市里的人还是瞧不起我们,我想拼命干活让生活更好,可是,这么多年,我还是只有这一双空空的手。”看着眼前的彪哥,孙恒想起了自己在地下道卖唱的时光,还有那些在自己身边摆地摊的伙伴。
背井离乡寻找更好的生活,这是自己、地下道的伙伴们、还有彪哥等无数人的共同愿望,而生活的艰难、异乡的感受也是这个庞大群体的共同经历,孙恒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这个群体的人生。
孙恒创作了一首歌曲《彪哥》:“你说你很想家,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维持老少一家安稳的生活……一天天一年年,你拥有的只是一双空空的手……”后来的一天,他再次来到工地唱给彪哥听,彪哥边听歌边用粗糙的大手抹去滚落的眼泪。
一张唱片卖出一所学校
1999年年底,北京明圆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在北师大开讲座,孙恒也去了。校长说:“北京每年有20万农民工子女,因为各种原因上不了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条件有限,孩子们的音体美课没人上……”台下的孙恒立刻举起手:“我可以去当志愿者,教孩子们音乐。”
第二天,孙恒站到了阔别已久的讲台,面对六个年级的孩子,孙恒让简陋的学校第一次传出整齐的歌声。冬去春来,每天骑着破自行车往来于学校和住处,每个月400块钱交通伙食补助是他全部的收入,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却让孙恒坚持了3年。
2001年冬天,天津科技大学的学生社团去工地慰问工友,孙恒也跟着去了。50多个人拥挤在一个简陋的工棚里,窗户飕飕地灌着冷风,屋内挂晾的衣裤呼啦啦响。严冬中,有的工友连被褥都没有,还睡光板床。站在这样的工棚里,孙恒弹起吉他,大声唱了起来,工友们由鸦雀无声到掌声如潮,最后干脆一起合唱起来。“看到他们那么开心,我突然意识到,他们需要歌声,我也需要那个舞台。”2002年“五一”,孙恒和三四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创办了“打工青年艺术团”,开始了工地义务演出生涯。两年时间,孙恒和伙伴们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工地义务演出100多场次,观众有两万多人。其间,他们也吸引了不少“演员”加入,其中有修理工、保安、保姆、厨师……
“打工青年艺术团”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2004年9月,京文唱片公司为打工青年艺术团出版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专辑卖了10万张,艺术团分到了7.5万元的版税,几个伙伴商量怎么用这笔“巨款”,想来想去,想到了工地上那些无学可上的孩子,大家一致同意:既然城市的学校不好上,我们自己办个学校吧。
6万元交房租,1.5万元用于建设、招人、买设备,在无数志愿者的帮助下,“同心实验学校”在京郊皮村诞生了,100多个打工子弟有了学校继续读书。
最高价20元的二手超市
2002年11月,孙恒正式注册“工友之家”,开始了更全面的打工群体服务工作。
通常每次演出,孙恒和伙伴们都会带上些平时收到的捐赠物品,到了工地这些东西基本都被一扫而空。一次,四双鞋被八个工友抢去,最后一人一只没办法穿又退了回来。看到这些情况,孙恒想到一个问题,城市里不需要的资源巨大,而工友们需要的资源太多,能不能建个超市,专门把城里人不用的资源回收过来,低价卖给工友们,挣的钱再用来继续各项公益事业?“二手超市”就这样在孙恒的脑子里成形。
2006年7月,第一家二手超市出现在皮村,超市以衣服为主,高校学生成了主要捐赠者,学生们军训穿过的迷彩服,军训一结束就不要了,捐到这里来基本还是新的,市面上卖50元,在这里只要8元,最贵的是冬季厚棉服,七八成新,在这里也只要20元。二手超市受到打工群体的欢迎,从2006年至今已办了7个,纯利润达到3万元左右,每年为外来务工者节省近100万元。
“利润有三个用途,一个是维持超市自身经营;二是投入到我们的‘同心实验学校’,三是在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用。”孙恒说,自己没想到无意中办了个现在很“潮”的社会企业。
留下“暂住证”的博物馆
孙恒还在皮村办了一个“打工博物馆”,大概是中国最简陋的博物馆。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打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修建了基础设施,他们为城市人们的衣食住行操劳着,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他们创造了历史,不能让这历史白白过去,我们要记录自己的文化历史。”孙恒开始打听博物馆怎么建?但得到的结果让他有点沮丧:建博物馆要符合很多条件,馆长要有本科以上学历、馆内的温度湿度需要达到标准。但孙恒很快释然了,“我们又不要挣钱,就是要做一座活的博物馆,让社会看到我们这个群体的变迁。”
又是在平时服务的打工兄弟们的帮助下,用四处募集来的材料,一个小小的“打工博物馆”建成了,建馆时,一对住在旁边搞装修的夫妇听说自己打工中用到的东西可以放在这里展览,开心得每天来帮工,昌平一家工地知道后更是连夜收集了好多东西派专人送来。
暂住证、健康证、保安服、罚款单甚至工钱白条、给家人的书信……这些物品都以展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除了打工群体,还有企业白领和高校学生来参观,数亿人的庞大打工群体,终于在京郊的几间小屋里留下了自己的历史。
现在,孙恒又建立起来了一个针对新生代打工青年的培训班,为此负债15万。“我们免费提供食宿,教电脑、木工,报名电话是84332170,有人想给我们二手超市捐东西,也可以打这个电话。”孙恒最后说。